医学生课题申报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309018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生课题申报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医学生课题申报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医学生课题申报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医学生课题申报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医学生课题申报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生课题申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生课题申报(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 一 科技创新的概念和范畴二 充分分析中医药科技发展现状 形成创新性研究思路三 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的基本要求四 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的技巧和实例分析五 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中的主要问题 一 科技创新的概念和范畴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是指对未知事物 未知现象及已知事物的未知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 或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一 科技创新的概念和范畴 类型1 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研究 提出新观点 包括新概念 新思想 新理论 新方法 新发现和新假设 的科学研究活动 其直接结果是

2、新的概念和理论学说的产生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技术创新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 提高社会生产力 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3 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 社会政治 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 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 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 科技创新的概念和范畴 创新思维 进行科技创新 思维方式很重要 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 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 在面对科学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3、 方法类比式思维通过比较而进行的思维 常常是把较为陌生的事物与较为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 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该指出 类比作为一种推理方法 提供的只是可能性 而不是必然性 通过类比得到的推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 才能加以认可 例如 声音和光线都是直线传播 都有反射 折射和干扰现象等 而声音呈波动状态 由此可得出推论 光也呈波动状态 联想式思维由不同事物的表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引发了人们的想象 进而产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 从变色龙到伪装服的研发思路 研究者从变色龙能够适应环境色彩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特性中得到启示 研发出用于军队的伪装服 二 充分分析中医药科技发展现状 形成创新性研究思路 形势分析1

4、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中医学由于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 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 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 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2 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 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 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 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 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3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 中医以整体 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 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

5、理解和接受 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 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 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 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4 中医药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中医药学术思想创新与原创性研究不够 中医药理论创新不突出 对中医药理论的学术思维不足 中医药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不够 导致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发展不明显 2 中医药临床研究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思想的指导 对中医药方法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 3 中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不高 技术开发力度不够 4 在中医药研究中 片面追求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指标应用不当 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并重 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

6、进 多学科结合 战略目标 由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年 综合 完善中医疾病防治 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 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 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 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优先领域 1 中医临床研究 1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开展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2 中医药优势病种疗效评价与推广研究以中医药临床治疗具有疗效优势的常见病和疑难病为对象 在开展疗效评价的基础上 进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 辨证规范 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研究 3 中医药传承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 开展名老中医

7、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的总结研究 古籍和文献的整理 挖掘研究 民族医药 民间疗法的系统整理和评价研究 4 中医诊疗技术研究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探索中医四诊客观化 规范化方法 重点研究人体功能与自觉症状评价客观化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个体化诊疗方案及其评价方法 2 中药产业发展 1 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 2 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 3 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重点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 二次开发 和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 4 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建立中药基础研究 复方药物作用机理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药理及代谢 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 制剂与质量控

8、制 工艺 生产装备研制等专业技术平台 提高中药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 3 基础理论研究 1 中医药理论体系研究以中医药理论的系统研究为出发点 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成果和多学科方法 深入阐明其独特的系统思维模式及其知识体系 揭示中医药学认识自然 人体 生命 疾病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 2 临床基础理论研究以满足临床辨证论治需求为出发点 重点开展病因病机与治法理论 脏腑经络理论 证候与辨证论治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础研究 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 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方法等研究 并针对目前死亡率较高的重大疾病和难以解决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基础理论问题开展示范研究 3 中药

9、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 归经理论 方剂配伍理论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 探索方剂多组分的药物代谢与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中药复方组成成分的量效 时效 谱效和毒效关系等 3 标准规范研究 1 中医药标准体系的构架建立国际社会能够认可的医疗 教学 科研 产业 市场准入等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 重点开展建立中医药基础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内容 方法 要求和规范等研究 2 中医技术标准研究以突出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标准规范研究为重点 研究建立中医疾病和证候分类标准 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标准 诊疗仪器研制标准等 3 中药技术标准研究 三 中医药科研课题

10、申报的基本要求 一 中医药课题选题的五大原则1 目的性要求课题的目的明确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具体 切忌列题含糊笼统 选题过大 易致目标混乱最多以解决1 2个问题为目标2 创新性 先进性 指研究思路的先进性和成果的新颖性 反映课题的科学水平 要求课题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有所创新 在基础研究中表现为新发现 新观点 新见解 成果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表现为新技术 新工艺 新产品 成果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3 科学性选题要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科研选题 既要符合中医药理论 又要符合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统计学原则 从而使选题的构思和设计正确严密 4 可行性从现有技术力量 物力 仪器设

11、备等出发 考虑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实施的可能程度 5 效能性选题要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量要有应用价值 二 中医药科研课题分类基础研究了解或探索新的发现 新事实 新理论 新规律 体现 新 应用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标 探索新技术 新方法 新工艺 新产品生产方法等 开发研究 实验开发 运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成果和知识 研究新材料 新产品 新设计工艺 按设计方法分类课题前瞻性研究事先进行设计 控制各种影响因素 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回顾性研究在事件发生后 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 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 科学假说提出的要求1 来源的科学性客观性形成的假说必须以已有的科学事实为依据 相容性提出

12、的假说原则上不违背已有的科学原理和事实 解释性形成的假说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现象 比现有的科学理论完善 2 说明的假定性 推测性 假说尚未得到证实 带有假定的性质 含有推测的因素和预见的成分 3 预见的可检性假说具有预见的成分 可预见新的事物 可通过实践加以验证 四 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的技巧和实例分析 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做什么 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即研究思路 2 为什么做 理由 3 怎么做 包括研究的目的 内容 方法和设计 4 现有条件是否支持这么做 现有的成果 技术和理论是否支持 1 做什么 体现在项目的列题和研究思路中 标题是研究项目科研三要素的精炼反映 三要素 被试因素受试对象效应

13、例 基于中药组分配伍模式的黄芪总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抗脑缺血研究 2 为什么做 充分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发现本领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提出解决这个科学问题的假说和工作思路 例 基于中药组分配伍模式的AST和PNS配伍抗脑缺血研究方剂配伍研究的现状 方剂配伍的研究分三个层次 单味药 饮片 层次研究有效组分层次研究有效化学成分层次研究传统的方剂配伍停留在饮片层次上 药物成分复杂 质量难以控制 效应不稳定 机制难以说明 只停留在饮片配伍层次上的方剂配伍研究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方剂配伍研究应朝向其纵深方向发展 即在方剂中药效物质 有效组分和有效成分 的层次上寻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配伍规律 组分配伍模

14、式 组分配伍模式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 遵循传统方剂配伍理论和原则 通过严谨规划 针对有限适应病证 研究以中药有效组 成 分配伍组方的一种模式 中药组分配伍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组 成 分配伍的研究成果验证了一些配伍组方规律 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代中药化学研究已阐明了大量的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 以积累的单味药化学研究资料为基础 明确中药不同类别化学组分的药理作用及对病症的影响 针对特定的病理环节 根据方剂配伍理论与原则进行中药组分配伍可以形成新药 此类药物能加强其针对的病理环节和靶点的作用 相关靶位的效应加强 但组分配伍模式应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 为什

15、么选AST和PNS配伍进行抗脑缺血研究 AST是黄芪中具有心脑血管药理作用的主要药效组分 PNS是三七中具有心脑血管效应的主要药效组分 常作为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已有研究表明 AST和PNS有抗脑缺血作用 对脑缺血的多个病理环节有作用 提示二者的作用是多环节的 既有共同的作用环节 又有不同的作用环节 二者合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提出假说 研究思路 AST和PNS均有良好的抗脑缺血作用 二者既可作用于脑缺血机制中的共同病理环节 又可作用于不同环节 因而 二者配伍将起到协同抗脑缺血作用 因此 根据中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益气活血治法 将具有益气作用的黄芪的抗脑缺血有效组分AST和具有活血作

16、用的三七的有效组分PNS配伍 两者可增强抗脑缺血作用 降低毒副作用 减少药量 并针对脑缺血的主要病理机制 多环节地研究AST和PNS配伍组方协同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从而形成一个安全有效 成分基本清楚 质量可控 机制明确的新型有效组分配伍组方 3 怎么做 通过一些什么研究内容来实现研究目标 通过设计哪些实验来完成研究内容 从而解决本研究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 专业设计的要求课题目的性明确研究方法先进研究内容系统 全面研究重点突出 实验实计的要求对照随机重复均衡盲法 研究内容 1 在确定AST和PNS抗脑缺血有效剂量的基础上 对其剂量配伍进行研究 从而确定AST和PNS的最佳的有效剂量组合 形成一个高效低毒 成分基本清楚的有效组分配伍组方 2 对AST和PNS配伍组方与黄芪和三七生药配伍的饮片配伍方抗脑缺血的作用进行比较 形成一个优于饮片配伍方的有效组分配伍方 3 针对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从急性损伤和迟发性损伤的主要病理环节 研究AST和PNS配伍组方抗脑缺血作用的机制 最终形成一个作用环节基本清楚的有效组分配伍方 达到的目标 在中医益气活血治法指导下 用中药组分配伍模式研究黄芪和三七主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