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20295348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向成功的习惯》读 书笔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别样的习惯读书笔记 幸福,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它来自哪呢?它来自亲人的关爱。 从前的我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只知道它是一个词语,一个使文章充满美的词语,可我读了别样的习惯后,我才发觉“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字眼,它还是一个能温暖人心的东西。幸福很平常,它就在我的身边。 别样的习惯这篇文章写贝贝的爷爷因为时间的增长,贝贝不能够让爷爷来接她放学回家,从那时起,贝贝才发觉身边少了一样东西,贝贝才发现了与爷爷在一起的幸福感。也就是从这时,她就养成了一个别样的习惯——放学后,喜欢垫脚在校门口看爷爷是否来接她。 在生活中,我也有一个别样的习惯,一个从小养成

2、的习惯——在洗澡前总喜欢叫奶奶帮我拿衣服。 “奶奶,帮我拿一下衣服我要洗澡了。”每当这时,奶奶便会从箱中帮我拿出衣服来。而且,衣服上总会沾有奶奶干活时的大麦香气,这种味道我特喜欢。 我的奶奶是很牛的,她身为一个女子,却要承担起照顾一大家子的任务,她带过四个子孙,其中当然包括我。我是奶奶从小带大的,她总爱在我同学面前糗我。小时候,让我吹牛最起劲的时候,奶奶会嚅动着她那瘪嘴,说我尿床时的傻事,唠叨完了,就催促:“快点做作业,牛皮吹爆了,以后咋考大学。”想想不放心,还搬条小凳上守着我。我抓耳挠腮,为了摆脱尴尬,摇头晃脑的唱着:&

3、ldquo;嗨呀依儿哎呀……该吹牛时就吹牛啊……”唱得奶奶脸都绿了。 小时的我是多么的愚蠢,总是破坏奶奶做好的事情,总是捣蛋。 夏天,奶奶煮好了一大锅的绿豆汤,放在水池中间散热,而我,呵呵,傻到把自来水放到绿豆汤中,奶奶看见了,问:“你干啥呢?”我一脸认真的回答:“不是要让绿豆汤冷掉吗?放冷水不就冷了吗?不就能吃了吗?”这可让奶奶哭笑不得,这又害的奶奶只好再去煮一锅。 人小时候,总会有些不懂事的,可现在我已然长大,但奶奶却要一直长眠在地下,这不禁让我后悔,后悔以前对她的不体谅,还

4、惹她生气。她现在要是还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好好的孝敬她老人家,不再让她帮我拿衣服,我一定还会帮她拿衣服。 少年初识悔滋味,可时间不会倒流,我心中后悔着,但眼中的泪水不能流出,因为奶奶知道了一定会伤心的。 可奶奶就这样走了,她是带着遗憾走的。奶奶是不会舍得我的,不会舍得大家的。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让我和奶奶聊会儿天的机会,哪怕是一小会儿,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也是会愿意的。 掩卷哀愁,贝贝与爷爷,我与奶奶的情感不禁让我觉得,“幸福”是会离去的,是不等人的。时间一到,温暖的亲情,也随时会从我们的身边溜走。因此,我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感受到无限的幸福。我要像

5、一把火,照亮寒冷的冬季,温暖他们的心灵。 由此,我要感谢贝贝!是你使我变的成熟许多,是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亲情。而且,我更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做到百分百的对他们好,不在让自己以后深陷在因自己的不成熟而对家人的惭愧与后悔之中! 第二篇: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清明节放假一直忙于聚会,因此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顾名思义,本书讲的就是习惯,全书所有的描述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眼。习惯就像宏,一旦被触发,就会自动运行,这样看来习惯是人类节省脑力的自利性选择,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它往往只去处理新情况,而熟悉的场景则扔给习惯来应对。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没有沦为一本热

6、血青年励志指南,无论是框架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分析的方法还是案例的编排、行文的风格,都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扎扎实实的功夫。 本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讲了习惯的三个层次:个人习惯、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其中,个人习惯的剖析是基础,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学研究的分析结果,认为习惯的内部运行机理可以用习惯回路来概括,而一个习惯回路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条件、惯性行为和奖励。就像早上起来刷牙,早上起来是触发条件,刷牙是惯性行为,而满口清爽则是奖励。时间、地点、情绪、人物、上一个动作或者某个符号都可能构成触发条件;奖励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说白了就是

7、目的的达成或者需要的满足;而惯性行为则是连接触发条件和奖励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作需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演练构成一个行动组块。另外,习惯回路还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们本身对于奖励存在渴求,或者说人们本身存在某种需求,而习惯则是将人们的渴求前置于触发条件之后,即一旦触发条件出现,渴求就会出现,进而惯性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而奖励则不过是对渴求的确认和强化。所以说,渴求在习惯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你形成期待时,表示你已经落入了网彀之中。 解释了习惯的形成,就可以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创建一个新的习惯。大部分习惯的触发条件和奖励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自主设置的,如果减少触发条件到惯性行为的阻力,那么,当触发

8、条件出现时,人们就更倾向于作出设定的动作。即,惯性行为越便于发生,则越容易发生。而奖励有直接间接、显性隐性、大小长短之分,往往坏习惯都源于奖励来的直接且快捷,而好习惯则往往遥远而周折。这是客观现实,要不哪来好逸恶劳之说呢?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奖励设置的更加直接、具体和易于达成。另外,新习惯的形成还需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自制力。团队能够增强这种信念,我们往往选择跟着群体行为而动,在群体行为中,一种信念更容易得到强化。这是一种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仿佛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他们都这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好像不太好;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旧习惯。首先也是最

9、重要的就是发现和辨认出这一习惯背后的习惯回路,惯性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触发条件和奖励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够将其剥离出来。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去除触发(推荐打开范文网WwW.hAOwoRd.cOM)条件和奖励来中断习惯回路,但是这种硬生生的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旧有的习惯回路依然存在,只是潜伏在意识深处,一旦触发条件再次出现,它依然会死灰复燃。另外,一个人的旧有习惯若是被强行打断,往往会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弹。有时候,当人们遭受重大变故后,会更易于改变旧有的习惯,但这种改变如果是属于心理强制性所致的话,也很容易故态萌发。所以,作者认为习惯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

10、换,而替换的诀窍就在于化生于熟,或者说旧瓶装新酒,即保留住旧有的触发条件和奖励,然后用新的惯性行为来替代旧的惯性行为。最后,就是将新的惯性行为转换为真正的习惯,这有赖于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而计划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计划之外,就是不懈的坚持。另外,团队或者群体活动也有助于改变旧有习惯,其机理上面已经提及,不予赘述。 第三个问题则是如何改变所有的坏习惯。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同时改变所有的坏习惯,明智也科学的办法是从核心习惯开始改变。核心习惯是那些一旦其改变也会带动其他的习惯加以改变的习惯,这一方面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而自制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使人去改变更多的坏习惯;

11、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好习惯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时,坏习惯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再者,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和某些坏习惯产生冲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说,习惯是脆弱的,就如风中烛火,只有善加护持,才能不至于湮灭。 其实这样看来,习惯回路的形式与巴甫洛夫实验所讲的条件反射机理差相仿佛,但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出这一个习惯回路的概念,而是真的将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讲的精细透彻。 作者在组织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利用渴求创造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如何利用关键习惯改变企业文化。其实,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组织惯例,这些惯例也都是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

12、中出于自利理性形成的,它们不越雷池、不过红线,总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腾挪折转,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种潜规则,而它们也往往足以应对绝大部分一般性状况,甚至显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但是一旦情况发生重大或者突然变化时,组织惯例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或者绊脚石。 作者在社会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一个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强联系和弱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习惯如何掀起一场社会运动,这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假设基础之上,并且要求触发条件具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我一向反对直接的群体分析,认为所有的群体分析的起点必须是个体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社会习惯的处理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点,案例分析从个人行为选择出发,进而推演到群体的行为选择,

13、整个逻辑链条就显得比较清晰和合理。 作者在书中最后还探讨了习惯的责任承担问题,个人认为这部分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予置评。 习惯是自然而为的行为,有些人能坚持每天锻炼,有些人能坚持每天看书,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冥想,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凡此种种,其他人可能觉得了不起,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样自然。 人啊,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以为记。 第三篇:通向成功的道路 行动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成功属于勇于行动的人, 空想家往往是一事无成! 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勇于行动的实干家;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往往都空有梦想,却总是给自己找很多的理

14、由,迟迟不敢行动,最无为到老。 这些人总是给自己找的理由无非是一下几种 1没有机会 2我不行 3怕失败 抓住机会 机会永远属于积极主动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机会向我们走过来,但是我们大多时候,我们往往都看不见,不知道那就是机会,或者看见了,却没有积极去抓住它。于是,机会便悄悄的从我们身边溜走了。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到那是机会呢? 1因为没有上进心。 这些人安于现状,因为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收入也可以养家,便沉醉于自己的温柔乡里。没有上进心的人也就不会积极的去寻找机会。 所以有一天,在大街上,机会微小着与他迎面走了过来,他连想都没想、看都没看一眼。 他让机会与他擦肩而过。 2因为懒惰 有这样一个人,他也有着伟大的梦想,嘴里时常喊着我要成功,叫嚷着没有机会。但他光说不动,没有积极地去寻找机会。平时有空变打麻将,旅游,与朋友吹牛;有一天上班时老板不在,他与同事吹完牛,正在那里打磕睡。就在这时候,机会来了,走到他身边,对他喊: “老兄,醒醒,我来了!” 但是这位老兄睡的正香,梦着与美女幽会呢!连头都没抬一下。 于是机会便离他而去。 3因为怀疑 有一些人,天生非常聪明,在某些领域他们是所谓的权威,所以骄傲的很,总自以为是,对别人总是持怀疑态度。有一天,机会之神捧着走向成功的钥匙走到他身边,交到他的手中,告诉他: “这是成功的钥匙,它可以帮你打开成功之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