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20277302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2017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试题(三)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忖度(cn)粗犷(kung)溯源(s)怙恶不悛(h)B. 巨擘(b)轮廓(ku)悚然(sng)涸辙之鲋(f)C. 整饬(ch)浸渍(z)拘泥(n)有棱有角(lng)D. 感喟(wi)黏土(nin) 徘徊(hui)命途多舛(chu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缅怀采撷欢呼雀跃穿流不息B. 斑斓遴选书声琅琅苍天大树C. 惊蛰翔实察言观色含英咀华D. 沧桑 震撼 眼花缭乱 凭心而论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

2、恰当的一项是(1)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_,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2)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还应加倍努力地学习。(3)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_解决的严重问题。A. 扶持 中止 亟需 B. 扶持 终止 亟待C. 扶植 终止 亟需 D. 扶植 中止 亟待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周国平的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B.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

3、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应是不刊之论,但目前有些人的语文观却并非如此。C. 中国版的奔跑吧,兄弟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和韩国SBS团队联合拍摄制作,轻松幽默的游戏常常使观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D. 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因为时间关系,平时马虎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就可以了。因而对平时的练习不以为然。殊不知,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书中,李大猷博士用一百多种中草药名来作为各篇题头的“注解”,成就了该书独特的表达方式,被称为“中国社会的本草纲目”。B. 新落成的湖州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不间断地提

4、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C. 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D.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6.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无误的一项是( )A.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B. “森林”这两个字由五个“木”字组成,它已经从文字的形象上揭示了森林的一个外部特征:“它有众多的树木”。C.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D.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

5、也不许来。7.从下面材料中提出五个关键词语,恰当的是( )记者从中国最大的煤气开发公司中联煤气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煤矿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仅根据最近 15年的统计,因瓦斯事故而死亡的人数约占煤炭行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30%40%,占重大事故的 70%8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0亿元。A. 记者 中联煤气公司 瓦斯 死亡 经济B. 记者 中联煤气公司 瓦斯 煤矿 事故C. 瓦斯 威胁 煤矿 安全 损失D. 瓦斯 死亡 煤矿 经济 安全8.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贺信四种书信都是专用书信,而且都要以单位或组织的名义发出,不能以

6、个人的名义出具。B. 要使演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常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如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等。C. 简报的报头一般包含简报名称、期数、编发单位、印发日期等内容,有时还写明提醒事项。D. 计划正文中的步骤和措施差不多,其中一项可以省略。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是欧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分别是警察与赞美诗和羊脂球。B. “泰山之阳”是指泰山的南面,“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地名)是在淮河的南面。C. 古时乘车,站在车内左边侍卫的人叫做“参乘”。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D.

7、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长幼顺序的称呼,“孟、仲、季”是古代表示四季每月先后的称谓。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A. 题目中,“南吕”是曲牌名,“四块玉别情”是题目。B. 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C. “一点相思几时绝” 表现了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D. 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

8、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去菜市场买菜,同样是一元钱一斤的蔬菜,你肯定会挑那些品质较好的。这虽是一种“利己”行为,却是合理合法的,没有人会指责你。如果你专挑那些黄叶、烂叶,把品质好的留给别人,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一种“利他”行为,反而会认为你精神有问题。 当你用自己的正当收入去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特困户时,这是一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应该倡导。当别人因为能力或体力受到局限,完不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时,而你有能力、有体力、又有时间,主动帮助别人完成了那件必须完成的事情,这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我们也应该倡导。当别人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某件事情

9、时,却因为偷懒,不愿完成,你去帮助他完成,这虽然也是一种“利他”行为,虽不违法,却不合理。 “利己”是人的天性,“利他”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既然“利己”是天性,我们就不能抹杀,只有承认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什么时候否定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什么时候就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既要物质文明,更要精神文明,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承认“利己”的动机,更要倡导“利他”的行为,只有“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才能形成一个进步的社会。 为什么要倡导“利他”行为?

10、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大千世界,往往风云多变,有些意外的变故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旦出现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这个时候,一切个人行为都必须服从国家的行为,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效力的社会责任。否则,国家灭亡了,你也自然“灭亡”了,企业垮了,整体的利益没有了,你自己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就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牵动千家万户,多少人为之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甚至有的人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新风尚,体现了“我为

11、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 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也许你一时一事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并不等于你一生一世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特殊情况下,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助。这种互利互惠的现象,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如果没有“利他”行为,也就没有善和正义,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的发展,个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被淘汰,随之出现的多是机械化、集团化生产,在生产流水线上,我们每个人只能完成某一个工序或某一个环节,需要协作精神,你一个工序慢了,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你一个工序太快了,则浪费了人力资源。尤其是质量问题,可能由于你一个环节质量不过关,影

12、响了整个商品的质量,在这种状态下,“利他”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去引导“利己”动机,如何去发挥“利他”效果,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11. 下列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二自然段,举例说明有些“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合理合法的,有些“利他”行为则未必合理。B. 第三自然段,主要论述了“利己”行为的积极作用。C. 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强调了倡导“利他”行为的必要性。D. 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指出“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12.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

13、正确的一项是()A. “利己”动机源于天性,承认人的天性,就要承认人的合理合法的“利己”行为。B. “利己”动机的合理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是合乎人情常理的。C. “利己”动机的合法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应该到得社会的承认。D. 承认“利己”动机合理合法,就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指“利他”就必须牺牲“利己”。B.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指只要“利他”就能“利己”。C. 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倡导“利他”有利于“利己”。D. 在现代化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中,只需满足“利他”需求,无须考虑“利己”

14、需要。(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目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15、。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绞,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3)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4. 第(1)段第句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被人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一笔带过。B.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用简笔。C.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