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20274837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的实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实力第二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第三篇:浅谈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第四篇:软实力与硬实力第五篇:浅谈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融合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企业文化之硬实力与软实力 如果说先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及时的供货和周到的服务是构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硬件(即硬实力)主体的话,那么该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和谐氛围、全员的工作状态、社会形象、知名度、口碑等等则构成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软件(即软实力)主体。企业的硬实力是有形的,一般都能以精确的数字予以表述,而企业的软实力则是模糊的 ,难以

2、用精确的数量概念来反映,如果有谁要描述一下某企业的软实力如何的话,那充其量也只能用好与不好、行与不行、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这些定性的词语来评价。 毫无疑问,从哲学的角度看,企业的硬实力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企业的软实力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两者的关系毋须赘言,相信凡具常识的人都不难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根据企业的现状,准确地把握两者关系的管理者,尤其是决策者却就不那么普遍了。我们常能遇到这种情况:当与某企业高层人物谈起产品、市场、经济效益等话题时,其不乏精确的数据、犀利的言词、独到的见解,甚至能以连珠的妙语让你折服;但与其谈起企业的文化建设时,其思维显然就不那么敏捷了,除了洗耳

3、恭听之外,剩下的就只是人云亦云。这种情况其实反映了这类管理者的偏颇,也使其很难真正成为企业的领军人物。想当年,长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那是风声水起、如火如荼,成了地方财政的一大支柱,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但时至三、四十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些蓬勃而起的中小企业尚余几家能一贯保持自己固有的产品方向和经营风格?追溯这些企业或浴火重生,或销声匿迹的原因,产品(或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是他们愿意承认的事实,也是众人都能看到的直接因素;而这些乡镇企业缺乏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思维和企业文化基础以及自身在统领全局的意志、能力上的不足,则是一般失意者不愿承认的事实。 企业的硬实力固然重要,它是获取利润、维持

4、生存、谋求发展的基础;而企业的软实力则更为重要,它虽模糊,有时还令人迷惘,不大好捉摸,但它是硬实力的后盾,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硬实力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企业的吃饭穿衣等现实问题,而软实力的主要作用则意在长远。没有软实力支撑的硬实力,尽管可以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于一时,但难以持久;而软实力的构造则必须以硬实力的强盛为前提,否则很难想象一个勉力维持的企业还能有多少心思去考虑企业的文化建设。 但愿我们的众多企业管理者在搏击市场、获取利润的同时,万万不要忽略了企业软实力的锻造。唯此,企业才可能长久生存,才可能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你、我、他的“家”。 第二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5、聂震宁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有的制约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了越来越明显的表现。我国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 怎样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 “要让软实力变硬,硬实力不能太软。软实力需要通过必要的经济运作、必要的产业发展、必要的市场经济、必要的国际竞争,来形成自己的效应,这就是吸引力和影响力。” 所谓文化硬实力,即指一个国家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在全

6、球市场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硬实力加强。以出版产业为例。多出好书确实是出版业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把出版社的任务只归结为“多出好书”,则失之于简单。出版社必须把多出好书的追求落实到两个效益的实现上。人们习惯于把出版产业“内容产业”的性质重点放在“内容”上,这也是失之于偏颇的。“产业”与“文化”都是出版产业的主要属性,二者缺一不可。出版产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的市场环境里,经济效益越突出

7、,越有利于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我们说,出版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就是一种文化硬实力。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开篇就说:“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显然,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外现为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其基础则是文化产业的雄厚经济实力与高超管理水平,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硬实力。文化硬实力通过占领文化市场,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扩大文化影响力,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国家文化硬实力主要由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资源主体、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构建而成。市

8、场主体应当是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应当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性技术的统一。资源主体是指用于文化生产的民族、地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题材和素材。产业体系是指构成国家文化产业的大中小企业及其在国内外的合理布局。市场体系则指建立了合理的交易标准并得到严格管理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应当是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科学、规范、有效的政策架构。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现代型政府的依法管理。所谓现代型政府,就是以服务社会、服务市场为主要任务,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该管的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到位,不该管的,一定不要管,退也要退到位”。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到

9、不断增强。 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既需要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也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近一个时期来,业内已经比较深入地讨论了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 问题,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这是强化文化硬实力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些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不失时机地全力向外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光景,随着国际间文化产业壁垒的逐步瓦解,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稳稳登上全球霸主地位。在很多国家坚持片面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主体文化价值的时候,美国影业已经以其好莱坞经营模式和叙事模式占据了市场的85%份额,给美国每年带去近18

10、0亿美元的收益。所谓好莱坞叙事模式,简单说来是观众接受至上的叙事态度,是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主题追求,也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艺术风格。至于好莱坞经营模式,却值得很好地研究。好莱坞是著名的美国品牌,但其品种其实并不纯粹,它是许多独立制片公司的集合体,是众多制片人的趣味比较一致的追求,其中最具实力的哥伦比亚三星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大名鼎鼎的福克斯被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好莱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仅包容了各种机构各种艺术家的创作,也容下了这些外国资本。然而好莱坞依然是美国的好莱坞,为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我也觉得奇特。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思维和价值观的顽强表现在发挥

11、核心作用,我以为,也许更多的是文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根本作用。有一种对好莱坞经营模式的通俗解释是:不管你是谁,你到了我这儿,一切都会变成我的;不管你是谁,我到了你那儿,一切依然还是我的。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尚需研究。我国近十年来,通过影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影视生产,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大片其资本结构十分多元,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票房效益,而这些走的正是市场运作之道。 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有人因此以为美国政府对待文化产业是“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其实,从美国政府部门动辄为本国文化产品输出权利打国际官司,就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全力以赴保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发

12、展文化产业方面,美国政府一是给政策(如税收、奖励等);二是给钱。美国成立了“国家艺术拨款委员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委员会”等,直接由联邦政府划拨补助性经费。同时,联邦政府运用一切可行手段,鞭策地方政府出资扶持文化产业;还鼓励民间各类基金会向文化产业投资。目前,文化产业资金注入的大致构成是:联邦政府15%、地方政府35%,其余50%左右是民间资本。有多大的投入,才可能有多大的产出,美国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5%,与其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有着最重要的关系。 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 1995年,日本政府确定了“文化立国”战略,后来又颁布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推出

13、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强调文化产业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国民文化生活,并肩负着让其他国家了解日本文化之重任,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国民均有义务积极参与、给予扶持。日本政府直接组建和参与、支持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组织,疏通并且拓宽资金流入文化产业渠道。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日本是做了一番精心规划的。美国迪斯尼上世纪80年代在东京安营,90年代在香港扎寨,日本文化产业趁势而上,强力启动动漫产业。先是用自己创造的“口袋妖怪”、“皮卡丘”、“kitty猫”等围攻“米老鼠”,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日本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仅2014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

14、到44亿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收入的 4倍。与此同时,日本动漫开始席卷世界。动漫出口利润一举超过其汽车和钢铁工业,其经济效益占据了gdp的18%,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撑产业之一。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下,为了摆脱困境、重振经济,韩国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围绕这一基本战略,韩国政府按照“明确重点、集中培育、系统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扶持政策。首先是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就在文化观光部内首次设立了“文化产业局”,2014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委员会

15、由文化观光部长官担任委员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基金运营计划,并负责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文化观光、信息通信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各自下属各种中心,分别负责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以及产业技术开发。在卡通画形象文化方面也分别成立了负责创作和市场开发的专业领导协会。2014年至2014年,又先后组建了“工艺文化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2014年7月,文化观光部将下属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振兴院、电影振兴委员会、游戏产业开发院等5个部门进行整合,组建“文化产业支援机构协议会”,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协作。 同时,韩国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法规建设。1999年2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做出具体规定。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14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促进的对策。 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