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026754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第一编 公文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公文公文是法定作者在实施公务管理过程中经过一定处理程序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办理公务的工具。名词解释:党政机关公文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文书、公文和文件1.文书。 (1) “文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这里的“文书”泛指古代的文籍图册。 (2) “文书”作为公务文书的含义被确定下来大致始于东汉。

2、班固的汉书刑法志中说:“ 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这里讲的“文书”就是指公务文书。 (3)文书除指公务文书外,还包括私务文书。(4)文书除指物外,还常常用于对工作职务、工作机构的称谓。2.公文。 “公文”指公务文书,在古代公文又称公牍或文牍。 “公文”一词的出现晚于“文书” 。 “公文”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 ”3.文件。 “文件”一词出现较晚,大约在清末宣统年间。 文书、公文和文件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文书与文件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相对来说,公文的外延小于文书和文件,它仅指公务文书,不包括私务文书(私人文

3、件) 。习惯上,在特定的语境下,公文、文书、文件可以通用。公文的特点(一)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二)公文有特定的现实执行效用(三)公文有规范的体式(四)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公文的功用(一)领导指导作用(二)行为规范作用(三)传递信息作用(四)公务联系作用(五)凭据记载作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公文物质载体形式(一)甲骨公文(二)金文公文(三)石刻公文(四)简牍公文(五)缣帛公文(六)纸质公文(七)磁介质公文(八)感光介质公文(九)电子公文2 公文产生的社会条件:1.社会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2.文字的出现。判断“甲骨文是公文”的依据:(1)甲骨卜辞的作者是“法定”的巫觋(贞、卜、史) 。身兼史

4、官和神职的巫觋,后世称为贞人、卜人,实际就是现在的秘书。(2)甲骨卜辞的内容具有“公务管理”的性质。甲骨文的主体是卜辞,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可行性研究报告。(3)甲骨卜辞有规范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通常包括 4 个部分:前辞、问辞、占辞、验辞。(4)甲骨卜辞的制作有“一定的处理程序” 。 甲骨文的制作要经过 6 道基本程序:第一,削磨。第二,钻凿。第三,祈祷。第四,灼兆。第五,书刻。第六,涂辞。简述尚书中公文的 6 种体例。尚书开始使用公文名称,计有 6 种:典、谟、训、诰、誓、命。 “典” ,上古帝王政法之书, 尚书中只有一篇尧典 。 “谟” ,臣下谋议之词,如舜帝时掌管刑罚狱讼的大臣皋(go,

5、基本字义:水边的高地;沼泽,湖泊)陶与舜讨论国事的皋陶谟 。 “训” ,君教其民或以上戒下之词,如盘庚迁殷前三次告渝臣民的盘庚三篇。 “诰” ,布言告晓之词,如周公宣布戒酒的诰词酒诰 。 “誓” ,以言语制约之词,如周武王带兵于商都郊区同纣王开战前的动员令牧誓 。 “命” ,即令,如周平王表彰晋文侯功绩的文侯之命 。“命”与“令”相通,三代已有“令”这个文种,如商朝有车服之令 ,周公旦也曾发布舍三事令 、 舍四事令等。西周时印称为“玺” ,用于货物封检、通行,起凭证作用。春秋时期,公文开始用印,即将竹木简册公文用泥封装后加盖印章。当时的用印文书统称“玺书” 。 秦以后, “玺”成为皇帝专用,臣

6、民用的称印,以示尊卑区别。先秦时期的关于“文章写作”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有涉及公文写作的论述,尤以孔子为多。论语中与公文写作有关的见解有:1.质朴与文采对于表达文章内容同等重要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这段话原本是讲“礼”的本质与形式,也适用于文章写作。2.要求文章繁简适中、事辞相称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 ”辞,语言。达,表达、达到、反映, “尽” 。大意:语言能够准确表达思想就行。3.总结了郑国辞令的撰写程序论语宪问:“为命,裨谌(bchn,郑国大夫)草创之,世叔讨论

7、之,行人子羽(外交官“行人” )修饰之,东里子产(居住在东里)润色之。 ”意思是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子羽修改,子产再做文字上的加工。也就是说,一篇外交辞令的产生必须经过“草创” 、 “讨论” 、 “修改” 、 “润色”四道工序。4 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发令者行为端正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实际上是讲政令的社会效果在于政令的制定和发布者的思想行为能否为社会所承认。3秦汉时期的法定公文文种皇帝对臣下使用的下行文制、诏、敕、策;臣下对皇帝使用的上行文有奏、议、章、表。公文体式即公文的文体样式。包括公文文种、公文用语、行文格式和公文载体等要素。

8、 秦汉以后,公文处理制度不断充实和完善对包括拟稿、审核、签押、缮写、用印、发文登记、编号、文书传递、收文承办、拟办、公文保密、以及档案的收藏、保管、整理等,先后作出过一系列规定,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秦汉后历朝有关公文写作的理论论述:1. 曹丕典论论文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讨论文学的论文,是魏代(187226)曹丕的典论论文 。他第一次提出了文章的社会价值问题:“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同时,还初步讨论了文体与风格的问题,他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并总结出不同的写作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雅,典雅) ,书、论宜理(理,论理明晰)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9、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文体分类及其特点,其中奏、议、书、铭、诔均属公文,占据了三科五种。2.陆机的文赋 。其中,陆机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初步揭示了“物意文”的创作过程,这对后世乃至今天研究公文写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赋中讲了 10 个文种,其中 6 个(碑、诔、铭、箴、颂、奏)属于古代公文体。文章阐明了各种文章的语言风格,并进而指出,各种文体虽有区别,但都要求“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文章主题不能有两个,话语道尽不可增益(“极无两致,尽不可益” )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等等。这些论述对后世公文写作有很大的影响。3. 萧统昭明文选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皇太子萧统(谥号诏明,故

10、称“昭明太子” ,501531)编纂的文选 (后世称昭明文选 )选录了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词赋 700 多篇,其中包括不少公文名篇。更重要的是,书中记载了作者关于文章写作的思想理论。作者认为,无论写作什么题材,反映什么内容,都必须经过深沉的构思,并用美的辞采表现其思想意义。这种反映文学基本特征的观念是文学进入自觉时期的重要标志。著作中,作者充分肯定了文章体裁的多样性,就其中的应用文(含公文) ,作者指出:“箴兴于补阙(箴文因弥补过失而兴起), 戒出于弼匡(弼,b,辅佐;匡,纠正。戒文是为辅正错误而创立的) ,论则析理精微(论文分析道理精当奇妙) ,铭则序事清润(铭文叙述事情清晰饱满) ,美终则诔发

11、(赞美有功德而寿终的人,诔文就萌生了) ,图像则赞兴(画像赞美有德者,赞文就兴起了)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碑、碣(ji,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这些应用文体在文选中收录,可见作者及当时对这类文章的重视。4. 刘勰文心雕龙.(1)提出“文” 、 “笔”之分。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沿用萧统在文选序里提出的文笔之分的说法,指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勰将辞藻华美、抒发情感的骚、诗、赋等有韵文章叫作“文” ,将朴素的实用的无韵的4文章叫作“笔” ,反映了文学观念与应用文(含公文)观念的

12、逐步明确,这对后世研究文章的科学分类具有启迪作用。(2)积累。刘勰主张平时对写作要做好准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训(解释词的意义)致(细密,精细)以绎(本义:抽丝。理出头绪)辞。 ”(神思 )意即:积累知识,来储存材料的珍宝;分析事理,来丰富思考的能力才学;研究生活的阅历,来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情态,来培养语言运用的技巧。(3) “熔裁” 。在草拟文章前,刘勰主张要构思,即“熔裁”:“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词谓之裁。 ”(熔裁 )就是将文章的整个主体设计好,去掉多余的,留下有用的。(4)篇、章、句、字的有机配合。在写作中,刘勰提出要注意篇、章、句、字的有机配合,做到

13、相得益彰:“篇之彪(虎身上的斑纹,引申为有文采)炳(炳,光明,显著。彪炳:文采焕发),章无疵也;章之明靡(鲜明华丽) ,句无玷(白玉上的斑点)也;句之清英(清新秀美) ,字无妄(说文解字:妄,乱也。 )也。 ”(章句 )文章的语言 “要约而写真” ,就是用简练的文字写出真情实感。要注意通俗,反对文章“阻奥” ,避免用难异的字:“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 ”(练字 )要注意删改,直到不能再删为止:“句有可删,则见其疎(sh,同疏) ;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熔裁 )5.李谔上隋文帝革文华书 。隋朝对公文发展贡献较大的有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李谔,他的上隋文帝革文华书提出了反骈

14、俪、正文风的改革主张。6.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唐朝的古文运动以“文以载道”为纲领,认为“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形式。古文运动提倡师法三代两汉,但不是照搬抄袭。韩愈主张:学古文应当“师其意,不师其辞” (答刘正夫书 ) ;应当“陈词之务去” (答李翊书 ) 、 “词必己出” (南阳樊绍墓志铭 ) 。欧阳修主张重道以充文,他赞成孔子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认为“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后世” 。宋神宗朝的王安石(官居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欧阳修主张大致相同,只是王安石更加强调文章写作的功利性,认为“尝谓文者

15、,礼教治政云尔” (上人书 ,载于临川先生文集 ) ,也就是说,王安石认为文章就是讲礼治政的工具。并且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不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7.明清时期的论述明代吴讷(n)撰写的古代论文体专著文章辨体涉及文体 59 类,其中应用文 40类。明代徐师曾撰写的文体明辨收文 127 类,其中应用文占多数。 文体明辨认为,写作之道,以辨体为先:“夫文章之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固定的样子)也”

16、, “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体者,文之干(事物的主体)也;意者,文之帅(军队中的主将、统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天空有薄云存在时,透过云层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由云中水滴或冰晶衍射而形成的彩色光环。 )也。 ”这些论述对公文写作富有启发性。清代的刘熙载撰写的艺概文概第一次提出了“应用文”这个文体概念,指出:“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他还提出“文有七戒:曰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 ”Comment LX1: 缺少的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公文文种、公文用语、公文格式改革的主要成就:(一)公文文种改革。1912 年 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