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20253596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库独家】曹刿论战复习卷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曹刿(gu) 又何间焉(jin) 肉食者鄙(b)牺牲玉帛(b) 小信未孚(f) 登轼而望之(sh)吾视其辙乱(zh) 夫战,勇气也(f) 望其旗靡(m)二、题解: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

2、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三、给出重点字词,学生自读理解课文。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

3、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四、朗读中应注意的语气。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五、研习新课1概述课文内容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

4、,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2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1)本文有几条线索?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3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1)战争的时间、国家?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2)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其中的“伐”是什么意思?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见历史背景简介)(3)庄公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公将战”(4)曹刿的身分怎样?刿请见

5、的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爱国,这样看来曹刿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

6、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7)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8)“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9)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

7、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10)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取信于民”(11)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12)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

8、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4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起决定作用的是谁?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为共乘一车,“乘”读chng;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ng。课文从“乘”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曹刿。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9、?反攻和追击(4)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追击的时机又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之时。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6)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7)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

10、”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5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11、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3)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4)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6分析

12、人物形象(1)从全文看,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爱国、谨慎、具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有杰出的军事才能。(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明确: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战胜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作战中正确地运用战术;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3)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明确:战争开始之前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战中的“将鼓之”“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4)那么,鲁庄公是“昏君”吗?明确:不是,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这表明他与一般昏君还是有区别的。六、归纳总结

13、全文1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3归纳写作特点。(1)作者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明确:衬托;以“鄙”衬托“远谋”。(2)课文写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之战“长勺之战”,为何略写作战过程,详写“曹刿论战”?明确:为了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七、拓展延伸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

14、用一句话加以评价。岳飞:是一位精于军事,爱国爱民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自己愚忠而被投降派所陷害。八、同步练习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心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2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3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D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4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5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C)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