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14文献解读考研强化模拟题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252546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14文献解读考研强化模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14文献解读考研强化模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14文献解读考研强化模拟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14文献解读考研强化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变文【答案】变文是唐代民间说唱文学。初唐的寺院开始盛行宣讲佛经教义故事的说唱,称作俗讲。变文就是俗讲的底本,因为把经文转变成文,故称变文。变文配有图画,表演时一边讲唱文字,一边展示图画。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如降魔变文、大日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 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如张议潮变文。变文对我国通俗讲唱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也是研究我国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 2 古诗十九首【答

2、案】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末期的古诗组诗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古诗十九首多写夫妻朋友的离情别绪和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艺术上,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刘勰在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作家在诗文中表现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伤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3 赋、比、兴【

3、答案】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 以诗为词【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4、”; 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总的来说,“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5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答案】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实在惊人。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

5、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6 春秋笔法【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二、简答题7 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答案】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取得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是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

6、诗人。其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枢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不现实生活的本质。(2)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

7、微的表现手法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杜甫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8、(3)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4)杜甫诗歌众体兼长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他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

9、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一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8 古诗十九首是什么时候作品,收入何书? 大致内容是什么? 其中行行重行行一首具体写的什么?【答案】(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是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2)主要内容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它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其内容多写夫妻朋友的离情别绪和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

10、各种忧愤之情。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对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3)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本诗的主人公和其丈夫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远远分开,难以会面。她既担心丈夫在外地发生变化,又忧虑自己年华会很快消逝。但是当种种忧愁感伤都无法排遣时,她却努力把这一切抛开,深情祝愿游子在外多加保重。因而主人公的多情温柔和善良形象,是很能感人的。诗歌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行行重行行一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一、名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