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24372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国2、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的地理学说。这些著作的成书表明当时A西周制度备受推崇 B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

2、认同C儒家为君主制辩护 D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3、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4、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5

3、、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6、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7、“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4、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8、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9、恩格斯在谈及雅典社会发展时写道:有决定意义的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而只是常住地区了;现在要加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了。雅典的这一变化A导

5、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B促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C调动低等级公民参与政治 D强化贵族在部落中的特权10、古代雅典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据说每年都有一千多雅典公民参加戏剧演出。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各项剧目在城邦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上述城邦集体活动A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B意在培养雅典人的艺术素养C成为传播民主思想的舞台D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11、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捆者25阿斯的罚金。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这说明A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B罗马

6、法应时而发展C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D万民法取代公民12、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A抛弃传统习俗 B忽视公平公正 C强调等级秩序 D尊重家庭伦理13、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14、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一支

7、训练有素的民兵,对一个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A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B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C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D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15、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16、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

8、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这里“断绝了”是因为A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法案,总统无权否决B最高法院有权禁止总统使用否决权C总统只能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法案是否生效D参众两院能够再以2/3以上票数否决总统的否决17、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A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C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9、D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18、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A最惠国待遇

10、 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 D关税自主权20、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21、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说:“俄虎、英豹、德法貔、日豺,眈眈逐逐,露爪

11、张牙,环伺于四千余年病狮之旁。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咽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材料描述了列强 疯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在中国开矿筑路攫取利润A B C D23、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

12、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24、徐中约先生在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团体成立的意义时说到:它是个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的组织,因而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有鉴于此,它当之无愧地享受到“中国革命之母”的赞誉殊荣。这一团体是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25、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目的在

13、于维护共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5分。26、(11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