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20238952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的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生(齐):月亮。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

2、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

3、齐来读一遍课文。(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帮帮他?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生4:覆盖,遮盖。

4、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生7:窗户。师:是吗?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 释义。)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生(齐):敢!(跃跃试)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

5、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翻译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真的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 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呢? 1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赏一番。 师:这是讲“夜游”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2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释7有。2生:注释2也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为

6、他被贬到黄洲,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个好朋友 一起聊天。 师:说得很好。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 1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写景的句子。(板书品味写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生:夜色。 师:准确地说是什么?生:是月色。 师:很好。(板书月色)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怎么样)请同学们 再齐读。 生:(齐读) 师:月色是怎么样的呢?1生:澄清 2生:透明3生:清亮、空灵 师:(赞许的)同学们说得很好,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板书澄澈透明)作者 是怎

7、样描写月色的?再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生:(齐读)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师:如果这样写,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是写水的。师:但实际上课文是月色的。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1生: 是比喻。 师:非常正确。(板书比喻)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师: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

8、美妙月景。(板书虚实)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板书意境)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1生:淡雅。2生:幽静。3生:清雅。师:清丽淡雅,不错。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生朗读。)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

9、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生摇头。)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

10、)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1、“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生1:空闲。生2:闲暇。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

12、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积极向上。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师:背得怎么样了?(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