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214958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无答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平一高中20182019高一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但是与此同时,这三百年中形成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体系,为此后的文明发展轨迹指明了方向,很多其后的中华文明的要素,都可以从这段时期找到源头。 佛教带来了新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亚洲大陆兴起和传播中的一环。仅仅从政治史的层面讲,佛教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以及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在数百年中,对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政治术语、帝国仪式、君主头衔、礼仪革新、建筑空间等方面。

2、又比如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佛教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基本上分为“官”“民”两种空间,国家祭祀的礼仪空间老百姓是进不去的。佛教出现之后,在官一民的结构之外,提供了双方都可以去的近乎公共空间的场域;城市空间在世俗空间之外,也出现了宗教(神圣)空间。从北魏人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生动地读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城市活力。这种空前的文化融合局面,也有极其丰富的文献和图像资料支持。 不同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高度融合。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带来的是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仍然需要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就已经中国化了,并逐渐成为中华文明固

3、有的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面对中国高度系统化的知识系统,所以我们看到,最初的佛教译经,就开始大量借用阴阳五行的词汇和概念,来表达佛教的教义和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家思想,乃至民间文化,都能够看到阴阳术数的元素。很多脱胎于各种知识和信仰系统的谶言,开始逐渐跟道教、佛教相结合,继续影响着当时的历史。这种影响不但是政治和思想上的,而且对当时的自然知识发展,乃至文学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比如江淹等人的写作,就受到这种知识的影响(参见日本学者松浦史子的相关文章)。关于佛教,现代学者汤用彤说:“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纬。而元魏僧人,颇兼知术数,则亦汉世佛道与阴阳历数混杂之余

4、绪。”(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这可谓真知灼见。 与域外文明高度关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沿着丝绸之路东来的,也包括各种宗教信仰和围绕这些信仰形成的观念、习俗和符号等等。比如宗教信仰的兴起,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敦煌和云冈的壁画、雕塑成为文化珍宝。随着龟兹等地的中亚音乐的传入,中土音律的宫、商、角、徵、羽五音音律固有的缺陷被不断挑战,“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以琴瑟、钟磬为乐器的时代过去了,音乐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华文明更加紧密地和中亚连在一起,各种思想和信仰元素沿着古丝绸之路输入中土。 (摘编自孙英刚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5、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分裂,但是这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取得了重大 成就。 B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给文明的发展带来破坏,这种冲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重新界定。 C阴阳术数、谶言因和佛教、道教等知识信仰融合,而对政治思想、自然知识、文学都产生了影响。 D中亚音乐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传入中土后,中土的一些乐器被边缘化,音乐进入新的时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 B.文章三个分论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每个立论角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C.文章阐述域外文明对中华

6、文化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提供论据。 D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论据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力地支撑了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中的政治术语、君主头衔等方面,可以发现佛教中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和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所产生的影响。 B中国古代的相关文献和图像资料显示,佛教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世俗空间之外出现了宗教空间,促进了文化融合,也给城市带来了活力。 C.敦煌和云冈的壁画、雕塑成为文化珍宝,与域外各种宗教信仰和围绕这些信仰形成的观念、习俗和符号等传入中国有密切关系。 D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亚文化传入中国,中国和中亚文化紧密联

7、结;同时中国高度系统化的文化也通过对佛教的影响,传入域外地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暮 鼓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时段。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美优别墅的业主,房子都不小,院子也挺深。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她的儿子、孙女是保姆一手带大的,为了爱惜容颜,保证睡眠,她没为孩子熬过一次夜。后来她又有了孙女,她更没给孙女哪怕是象征性地换过一次纸尿裤。 她在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同事们以为她要去自家的公司,她没

8、这么做。她不想在家族企业里混,去了地产界的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事。 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黑眼圈,法令纹,起皱的鼻梁,爆着白皮的嘴唇。她意识到这是严重睡眠不足,她缺觉了。女人是不能缺觉的,所有的事都必须首先让位给她的睡眠。于是她不再去那学校。她爱孩子,更爱自己的脸。她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和健身,在黄昏里走路。 她走上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拖着一把平头铁锨的老头和她齐头并进。她知道这是哪家施工队的工人,刚收工或者正要赶往哪个工地。到了丁字路口,老头果然拐向左边。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

9、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疑惑地看着迎面而来的这人,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耳边又响起一路上“老头”那粗砺的吼痰

10、声,便更加难以承认刚才她一路的错判或者错认,她固执地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这是一位励志作家在那间新工人子弟学校给孩子们演讲时说过的两句话,现在她差不多一字不落地想起了那作家的话,只不过把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顺序颠倒了一下。 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他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

11、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只不过,刚才跳跃在两人手中那小火把似的胡萝卜,转瞬之间已经缩得很短,好似教师站在黑板跟前握在手中的半截粉笔。就这么一小会儿,火柴点烟似的一小会儿。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内心变得踏实起来。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摘编自作家,)2013年第7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女

12、主人公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前后反差造成很强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精彩奇妙,虽与生活实际不符,却又引人深思。 B.小说描写母子吃胡萝卜的情景,“拍打拍打”“蹭蹭”“掏出”“递给”,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爽朗和舐犊情深。 C“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出女主人公暗淡无光、皱巴巴的脸,形象可感。 D小说以简约的文字交代女主人公的过往,交代她的身份,写了她退休后的工作;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朴素简练。5小说中的住在美优别墅的女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6小说结尾部分

13、写女主人公昕到鼓声,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l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7日,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关于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语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状况都有了数据支撑。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预计到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将达到80,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白皮书主编、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介绍说。 20

14、16年我国语言文字第一大研究热点就是服务“一带路”建设的语言问题研究。“之所以说这是第一大热点,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反映出学术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家国情怀。” 2016年火爆荧屏的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约有486亿人次收看,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这三个节目从字、词、篇的角度,展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云南省九河乡的普米族,除两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汉语不熟练外,其余474名普米族人都能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普米族人的母语意识近年也逐渐提高,一些家庭开始教孩子学习普米语。 调查显示,现今台湾大学生对

15、简化字的理解度80以上者已超过六成,阅读简化字书报刊物没有问题。香港已开展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20年,年均测试人数由1996年的l41人次发展到2016年的7338人次。澳门2016年有387人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历史新高。 汉语国际传播逐步推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l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600万人次。 (摘编自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首次发布) 材料二: 人类的一些种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区,逐步分化出方言,最后形成独立的语言,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形成。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至少需要l 500年。因此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要了解语言分化的历史,必须结合使用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 (摘编自“语言保护”多人谈) 材料三: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随着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大行其道,常现身广告中。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绅仕”,广告随处可见,但“绅仕”其实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