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20210155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教案(精选多的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品味意象,领悟意境,体悟真情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1感悟法;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爱情,是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看了人鬼情未了,我们相信爱情可以穿越生死,看了罗马假日,我们知道爱情可以穿越阶层,看了音乐之声,我们明白了爱情可以穿越年龄。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对一份纯真爱情的渴

2、望,是源自于人本性中最质朴的渴望。这种渴望荡漾在我们的心间,但我们却难以言述。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雨巷中,戴望舒用细腻的情怀表达出了对朦胧爱情的渴望 二、介绍中国二十世纪的诗歌流派及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1)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成立于1923年,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等。他们不满足新诗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者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辞藻,并提出了语言美、建筑美、绘画美的新格律理论。 (2)现代诗派:因施存蛰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而得名,是对象征诗派和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鼎

3、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其理论核心是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望舒草、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雨巷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 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

4、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三、听朗诵,品诗意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忧愁 四、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由哪两个主要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 第一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的一个巷子里。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加上蒙蒙的细雨,再彷徨着一个美丽而幽怨的姑娘,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与哀伤之美。(

5、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二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象征着孤高、美丽、忧伤。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姑娘即丁香,美丽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点绛唇 素香丁香王十朋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

6、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3、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人在迷雾一般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不知路在何方,诗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

7、诗人朦胧又美好理想的象征。尽管她极其美好但却忧伤,最终像薄烟一样消散,就如同空虚、幻灭和迷茫的心境。 4、艺术特色 1结构重叠反复。 2节奏舒缓悠扬 3. 用词精巧优美 4. 韵律节节相扣 5. 排比增强意境 五、小结 我们在这片意境优美的诗中分析了两个重要的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是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我们得以感悟到诗人的心境。诗人在迷雾般的时代里,心中依旧不能泯灭对美、理想的渴望,但黑暗的现实让美难以长存,让理想难以实现,诗人也就难免惆怅、迷茫。 六、作业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的意境 2、掌握诗的意义 3、背诵此诗 第二篇:雨巷 优秀教案yu 雨巷教学设计 学科教育语文刘晓雨 一

8、、 说教材 1、本单元在沪教版中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在此单元里共收录四篇文章,有三篇都是比较经典的诗歌或者散文,最后一篇文学意境的特征是为详细系统介绍意境的文章。 2、 雨巷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一篇必读课文。雨巷这首诗典型的意象的 运用、意境的描绘对于同学们体会理解学习意境这一文学形式,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二、 说学生 学生们经过高中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意境创造比较优秀的古诗词。但是,系统的学 习还是没有的。所以,在本单元,关键要让同学们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通过几节课系统的学习,能够将以前的知识有所升华,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台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

9、背景。 (知人论世是我们鉴赏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们语文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需要向同学们说明作者创作此篇诗歌时的一些历史事实。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学习这篇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同学们领会并掌握诗歌中关于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造。设置这个目标,主要就是针对学生们对于意境的领会,在此,教师要不惜时间,带领同学们一步一步的走向意境之中。) 3、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这时整堂课的关键所在,让同学们在体会之后学习如何选择意象,如何去创造意境。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掌握把握意境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试着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作者的心情

10、,已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ppt课件;录音 六、活动方式 教师引导;小组交流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这是作者的成名作

11、。 诗中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寂、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上节课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那下面谁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呢? (让同学们自告奋勇回答,老师作补充。重点补充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境遇。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作者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据施蛰存回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舒望、杜衡都隐迹在我松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

12、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外,更是作者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