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202563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6 .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济成长历程 模块二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高效整合 栏 目 导 航 一 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训练1 2019 百校联盟联考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C 解析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 土牛 故A项错误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 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劳动和技术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但材料未体现 故B项错误 材料 率妻子 戮力耕桑 耕于陇上 而妻子耘于前 男女各二人 反映了

2、男女家庭农业生产 故C项正确 材料中 妻子耘于前 等主要反映了耕作 没有涉及女织 故D项错误 训练2 2019 河南商丘模拟 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报皇天牧养有成时 都把全国的户口薄籍陈于祭台之上 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 土地的所有权 这一做法反映了 A 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B 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重视C 土地国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D 明朝的人口户籍管理较严格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天人合一更多体现的是君权神授 与题意不相符 故A项错误 B项表述符合题目中 把全国的户口薄籍陈于祭台之上 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 土地的所有权 故B项正确 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 从秦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

3、制 故C项错误 D项表述与题目中 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 土地的所有权 不相符 错误 B 二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 制度性因素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 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 政策性因素 1 重农抑商 政策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抑制新经济因素成长 2 海禁 政策与 闭关锁国 政策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 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 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

4、要特点是封闭性 分散性等 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由于沉重的赋税 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 4 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 古代中国遵循 农本 的经济思想 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 这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 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训练3 2019 湖南怀化模拟 元代时 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 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 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 其根源是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解析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 封闭性等特点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扩大再生产 从而同样的技术

5、革新 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故A项正确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导致市场的萎缩 它是题干问题原因之一 但不是根源 另外 小农经济是农民购买力低下的根源 故B项错误 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商业的不稳定性 故C项错误 在元朝时期 长途贩运比较发达 如元世祖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故D项错误 A 训练4 2019 山东临沂联考 钱泳的 履园丛话 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 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 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 康熙时为四五两 乾隆二十九年 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 最高者为十余两 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A 耕地面积缩减B 经济结

6、构重大变动C 农业生产发展D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解析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 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故A项错误 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 没有发生重大变动 故B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 土地价格逐渐提高 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 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 故C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 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 故D项错误 C 三 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 从发展水平看 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 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2 从范围看 宋朝的

7、商业革命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 工商业的发展仍受 重农抑商 政策的制约 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 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西方的商业革命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 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出现股份制 银行等经营现象 3 从影响上看 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西方商业革命迫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的英国 荷兰 法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训练5宋朝时 苏湖熟 天下足 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 明清时期 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

8、江浙闽粤运销 这一变化反应了 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从宋代到明清时期 江浙一带不再是粮食主产区而成为粮食输入地 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说明不同区域经济特色不同 即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运河的作用 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的艰难 故排除A C两项 苏湖熟 天下足 说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项表述不当 B 训练6 2019 河北衡水模拟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 古人之立法 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 今人之立法 妒商贾之

9、获利而欲分之 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 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B 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C 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D 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 解析据材料 今人之立法 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 可知政府实行抑商政策是想和商人争利 而不是分利 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知 重农抑商 政策 损害商贾的正当利益 故B项错误 据材料 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 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 成为政府争利的对象 故C项正确 D项在材料无体现 错误 C 史观解读 1 唯物史观就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到史学观察和研究中去 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发生是人的行为造成的 这种行为受到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规律的支配 而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

10、规律时 唯物史观主张从存在的整体发展出发 强调部分演进与个别演化的实际结合 核心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 2 主要理论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 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

11、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主要矛盾解决了 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在阶级社会中 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 夺权国家政权 4 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 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5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

12、性 所谓必然性 也称规律性 是指在事物发生 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 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 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6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 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真题例证1 2017 全国卷 27 明前中期 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

13、规定 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B对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 明朝前中期 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 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 A错 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 C错 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错 这一说法过于绝对 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 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B 真题例证2 2015 全国卷 26

14、唐宋时期 江南经济迅猛发展 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 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 国内购买力下降 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 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B项错误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 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 带来商品经济发展 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 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D项错误

15、C 真题例证3 2015 全国卷 26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C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 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 故A项错误 宋代受理学影响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 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 故B项错误 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 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故C项正确 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

16、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1 熟练掌握唯物史观重要的理论观点 2 利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 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 如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关系原理 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创新 用阶级斗争理论理解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中不同思想流派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 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特点等 3 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 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片面扩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任意扩大阶级斗争的作用等 1 明代社会经济发展 史料 江南大贾 强半无田 盖利息薄而赋役重也 江右荆 楚五岭之间 米贱田多 无人可耕 人亦不以田为贵 故其人虽无甚贫 亦无甚富 百物俱贱 无可化居 转徙故也 闽中田赋亦轻 而米价稍为适中 故仕宦富室 相竞畜田 贪官势族 有畛隰遍于邻境者 至于连疆之产 罗而取之 无主之业 嘱而丐之 寺观香火之奉 强而寇之 黄云遍野 玉粒盈艘 十九皆大姓之物 故富者日富 而贫者日贫矣 五杂俎 明 谢肇淛 命题角度 明朝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朝不同地区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