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0184796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学试卷——考查课(考试)资料规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院部名称: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密 封 线密 封 线密 封 线2014 至2015 学年第 2 学期 环境地学 考查试卷 考试方式:开卷 本试卷考试分数占学生总评成绩的70%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卷人得分教研室主任复核 得 分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1.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属 煤烟污染 型,主要污染物为 烟尘 和 二氧化硫 。2.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淡水资源短缺,只好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使得不少城市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形成大面积 地下水降落漏斗 ,并导致 地面下沉 , 岩溶塌陷 。滨海城市,还引起 海水入侵 等严重后果。3.从环境角度

2、看,人类生活、生产所利用的土壤和矿产资源都来自 地壳 。4.地球以外的圈层包括 水圈 、 生物圈 、 大气圈 。5.我国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 大气降水 。6.地质灾害种类很多。按成因可分为: 自然地质灾害 、 人为地质灾害 、 复合地质灾害 。7.大多数地震属于 浅源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75%,破坏性大地震深度大多在 5-20 千米范围内。8.天然地震根据其成因分为 构造地震 、 火山地震 、 陷落地震 。9.一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 滑坡壁 、 滑坡台阶 、 滑坡舌 、滑坡裂隙、滑坡鼓丘等要素组成10.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

3、貌 ; 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 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 11.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及河流变迁的自然因素主要为 气候因素 、 地质因素 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如修建水库、改变河流势态,减缓流速、沉积作用和季节性冲刷侵蚀增强。人为因素造成的 水土流失 又使河流沉积加强,引起河流泛滥,河道摆动变迁频繁12.我国沿海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海岸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以 海平面上升 、 海岸侵蚀 、 海水入侵 、 赤潮 、 海啸 、风暴潮等灾害,给海岸城市自然环境演变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13.在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不尽如人意, 落后的灌溉技术 是造成水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14

4、.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可将地下水分为 包气带水 、 潜水 及 承压水 。15.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 孔隙水 、 裂隙水 及 岩溶水 。16. 人为污染 是当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17.元素的迁移大致可分为: 水迁移 、 生物迁移 、 大气迁移 三种基本形式。18.氟中毒的发病原因可分为 饮水型 、 煤烟污染型 和 食物型 。19.微量元素对中,铜和锌具有 拮抗 作用,而铜和铁具有 协毒 作用。得 分二、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1值小于6.0的雨、雪、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2.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应着重于防,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3.原生自

5、然环境一定是最好的。()4.地球表面的大陆位移、造山运动、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震等,均与上地幔软流圈存在有关()。5.人体生命元素含量有着自身的规律,不受周围地壳元素丰度的影响。()6.环境灾害事件效应是地质历史上重大绝灭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7.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有三多三少的特点:山地多、不可利用土地多、难利用的土地多,耕地少、林地少、平地少。()8.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都是不可更新资源。()9.自然过程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因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称环境污染 。()10.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对鱼类生长有利。()11.特大自然灾害现象,

6、存在群发性,表明自然变异、自然灾害的出现具有成因联系。()12.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大部分地震人们都能凭感官察觉到。()13.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14.烈度相同的连线称为等震线。()15.陷落地震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因而传播不远。()16.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17.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8.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及河流变迁的因素很多,主要为气候因素、地质因素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无关。()19.在我国,落后的灌溉技术是造成水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20.包气带水不

7、属于地下水。()21.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22.承压水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压水在该点的顶板高程。()23.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污染,但是一旦污染后则很难使其净化。()24.蒸发排泄强烈地区的地下水,水的矿化度比较低。()25.在自然与人为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经常处于相互转化之中。()26.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地下含水层被污染,在清除污染源后一段时间内即可恢复原状。()27.生命必需元素在人体中的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8.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29.地方性疾病,是指具有一定的发

8、病区域环节的疾病,它是一种影响范围大,潜伏周期长,并具突发性流行,不易根治的疾病。()30.碘的缺乏会导致人体甲状腺代谢功能障碍,发生甲状腺肿;碘过剩则会产生甲亢。()得 分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原生自然环境 又称第一环境,其最基本的要素组成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浅部表层,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着的空间和物质环境。现在一般是指未经人类活动影响,仍保持自然状态,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2. 软流圈 上地幔中上部50100千米,震波速度明显降低,因此分出一个低速层或称软流圈3. 环境地质 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的地质研究与评

9、价4. 人为地质灾害 完全或主要由人类活动冲击地质环境而造成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5. 诱发地震 由于修建水库、人工爆破、采矿、注水、抽水等一系列外界因素触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6. 滑坡 斜坡上大量的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物质,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某一软弱面、带)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7. 泥石流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突然激发的,历时短暂,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并且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8. 潜水面 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9. 地面塌陷 小范围的地面,突然快速下陷的现象10. 地方性疾病 是指具有一定的发病区域环节的疾病,它是一种影响

10、范围大,潜伏周期长,并具突发性流行,不易根治的疾病。得 分四、简答题:(共29分)1. 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地质作用?(5分)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1分)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1分)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1分)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1分)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1分)2. 什么是能源环境问题?(3分)

11、 能源环境问题就是指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2分)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1分)3. 城市化带来的水问题有哪些?(3分) 1)、城市水灾害问题(1分) 致灾能量增大、损失增加 洪水 城市最普遍的水患困扰是城市遭受暴雨的自适应能力。 2)、城市水资源短缺(1分) 水资源不足: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北方城市: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沿海城市: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 3)、城市水污染问题(1分)4. 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5分) 内在因素:化学键性质(1

12、分)、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化合价、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1分) 主要的外在因素有:环境的值(1分)、氧化还原电位(1分)、胶体、腐殖质、气候 和地质地貌条件(1分)。5. 泥石流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4分) 定义: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现象,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湍流等运动状态,容重一般在1.22.33之间。(1分) 基本特征: 1)、泥石流具有土体的结构性,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1分) 2)、泥石流具有水体的流动性;(1分) 3)、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1分)6.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是什么?(4分) 岩

13、溶地区地面塌陷有以下分布规律:1) 、地面塌陷多产生在岩溶化强烈发育区,气候湿热多雨。(1分)2)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松散盖层较薄的地段。(1分) 3)地面塌陷多发在负地形的低洼地段(1分) 4)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靠近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特别是沿地下水主要径流方向,沿河谷阶地或峰从谷底呈线状分布。(1分)7.简述水文循环的过程。(5分)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水文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2分)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

14、件下形成降水。(1分)落到陆地上的大气降水,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渗入地下的水,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中的土壤水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1分)地表水和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1分)得 分五、论述题:(共11分)1. 试论述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6分) 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1分) 它是水资源开发负环境效应的主要表现之一,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最终出现区域性水位下降,结果导致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它是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1分) 2)、地面沉降(1分)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度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不易觉察,但对建筑物、城市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