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71431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乾安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上)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小题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及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设计制作出了适合国人穿着的“新服装”。因由孙中山先生创制,并极力倡导且率先垂范,“新服装”被称为“中山装”。由于中山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精神,符合当时的社会革命思想,又能满足当时的生活需要,因而被广大民众认可并接受。 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传承传统文化

2、的载体,更是传播民族精神的使者。汉民族服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重大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 中山装的设计思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彰显着民主共和思想。其前身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上部小口袋的倒山形袋盖寓意中国革命需依靠知识分子,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韧、庄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整套服装采用的这种暗喻的方式,就是中国传统服

3、饰,文化和服饰审美思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经历了“拿来”与“消化”过程的中山装成为“洋为中用”、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适应国际化潮流、极具时代特征的典范。其造型结构和风格,代表着中国近代男性服饰的某些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自开国大典以来,在历次国庆阅兵典礼、国际国内重要政治活动中,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2014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在阿姆斯特丹出席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再次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办的欢迎晚宴。国人为之振奋。实践证明,

4、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中山装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内涵,融入了外来服饰的造型及技术手段,这一点对新时代中式服装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值此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学习中山先生立足民族文化并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服装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1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山装是在西服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运用“洋裁法”设计制作出的适合国人穿着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

5、理念的“新服装”。B中山装的得名,是因为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制作到积极推广,以及在着装时候的率先垂范,孙中山先生都功不可没。C中山装的口袋、纽扣等均有象征意义,这些都说明中山装造型结构的设计思路仅受传统文化影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D中山装无疑是了解中国近代服饰风貌的一个范本,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我国近代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民族新服饰的开发,应自觉体现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解决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的课题。B以融合着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服饰为载体,来强化对新时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

6、信,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C中山装及其改良装在我国某些重大政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这有助于激活中国人的民族记忆与创新活力。D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并不是要人人都穿它,而是要学习蕴含在服装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让服装发挥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3下列针对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装既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又具有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特点,因而在民国时期中山装就得到民众认可,较为流行。B中山装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人之手,但它不是在传统中国服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不能算典型的传统服装,但他肯定是我们代表性的民族服装。C中山装前身的四个

7、口袋代表“国之四维”这在设计思路上跟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的龙纹一样,都是采用暗喻的方式,都体现了传统的服饰审美思维。D我国领导人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胡锦涛,在举行重大活动时,都穿中山装或中山装的改良装,这个主要表现了我国领导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有爱不觉天涯远她从小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然而十五岁那年父亲在一场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幸福到此戛然而止,她从此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光鲜的上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样的刺了个遍。生日那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上市场买东西,说要热热闹闹

8、得给她庆祝一番,并叮嘱她放学后把要好的同学都请到家里来。晚上,她独自回来,看到家里流光溢彩,桌子上摆着生日蛋糕,插着十六支蜡烛。她刚一进门,就被一群人围了起来,纷纷往她手里塞礼物,祝贺她生日快乐。母亲在旁边兴奋地介绍,母亲问:“怎么没带同学回来?”她歇斯底里地喊了一句:“没有爸爸在的生日,我不快乐!”就把手里的礼物通通摔到地上,留下不知所措的母亲和一屋子尴尬的人,头也不回地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晚上,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她在父母的房门口站住,房里的灯还亮着,母亲背对着她,肩膀剧烈的抖动着,这是父亲离世后,她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她也第一次发现,原来母亲的肩膀

9、竟是如此瘦削。她默默地站了一会,终于走进去,轻轻的揽住了母亲的肩头。第二天,她起床时发现床头放着一张字条:“娇娇,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娘俩儿在一起要快乐的活着,他才会开心。有爱不觉天涯远,哪怕是在两个世界。”高三那年,母亲失业了。但她没有任何抱怨,登上三轮车大街小巷的叫卖水果。有一次,她走过一个路口,正好看到母亲的单轮车停在那里,有个人在挑苹果的颜色不好,价格太贵,母亲谦卑的陪着笑脸,不住地说好话,那人还是不依不饶,称完了非要再添上两个。母亲急了,正争执的时候突然有人喊:“城管来了!”母亲钱也不要了,骑上三轮车就跑。那条街正在挖暖气管道,母亲没留神,三轮车便崴进了旁边的沟里,她看见母亲麻

10、利地爬起来,扶正三轮车,也顾不上捡掉在地上的苹果,继续蹬着车往前飞奔。她跑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的背影飞快的消失在街角,她突然蹲在地上,泪水再也忍不住的流下来。母亲艰难地供她读完了大学。她得到了全额奖学金,要出国深造。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把该叮嘱的都叮嘱了一遍。她依偎着母亲,一直沉默,到开口说话时,已是泪眼婆娑:“妈,我走了,你怎么办?”母亲笑着说:“傻丫头,有爱不觉天涯远,你就是去了火星,也跟妈妈眼前一样。”母亲轻轻的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学成归来,已是三年之后。她凭着优异的成绩,被一家大公司高薪录用,还买了复式楼房。有一天夜里,她听见母亲一直咳嗽,就起来去看,母亲却闭着眼睛,

11、好像睡熟了。第二天,母亲说想家了,要回去,她急了,说:“你要回哪儿去?这就是咱们的家啊!”母亲执意要回,她无奈,只好送母亲回去。母亲回家后一直咳嗽,最后竟咳出血来。送母亲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医生埋怨她: “怎么这么晚才送来?”“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她一遍遍地问自己。九月的阳光灿烂耀眼,可是她的世界却失去了颜色。一个月后,母亲静静地去了。最后的时刻,母亲抓着她的手,嘴唇翕动。她俯身上前,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乖不怕有爱不觉天涯远”有爱不觉天涯远!她跪在母亲床前,泪如雨下。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父亲去世后看到母亲“和别人谈笑自如”她的内心像被针尖一点点地

12、刺了个遍。这表明,她认为母亲对自己心爱的父亲没有真感情。B孩子生日那天晚上,母亲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压抑着哭泣,是因为不想吵到孩子,更是因为孩子摔生日礼物的举动,让她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C“她”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消失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泪水里面都是对母亲艰难打拼生活的心疼,也有对母亲无尽的内疚。D“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此处的细节描写非常巧妙,通过写手的颤抖,写出了母亲表面上装得很轻松,内心却充满了不舍与牵挂。5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6.“有爱不觉天涯远”在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它的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春雨润物细无声记教子有方的刘伯承元帅干部子女,尤其是高干子女,如稍不注意,不严格要求自己,就容易滋生一种依赖心理,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即使不掌握本领,也能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安逸自由的生活。对这种现象,刘伯承早有察觉,因此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当普通一兵,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掌握一种或几种本领,长大以后独立生活,靠自己的本领吃饭,而不是靠父母的功劳过日子。建国初,刘帅率军进入大西南。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便将他们留在北京。每次因公回京,总忘不了叮嘱一番。有一次刘帅回京开会,尽管时间紧迫,她还是在吃午饭的时候把儿子太行和女儿密群叫到自己的住处,要兄妹俩读一篇讲述一

14、位父亲在儿子犯罪被判刑后,悔恨自己没有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文章,题目叫审判后的谈话,还让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刘帅曾说“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就是把舞台整理好,创新要靠你们,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要有真本事”“我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学习,”他还结合自己在苏联的学习经历谆谆教导:“当初我在苏联学习时,尽管汉语的水平较高,但俄文连字母都不认识,但我只有一个念头:学,刻苦的学!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学一百遍。”刘帅的话,每一个字都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他们决心刻苦学习。有一次,太行不仅没有完成父亲留下的背诵任务,还把书中的一页撕去了半页。刘帅发现后并没有发脾气,而是拿出自

15、己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读过的书给儿子看,这些书籍的质量很差,用的年头又久,但都平平整整,书中有不少眉批,还有不少粘贴的地方,看起来仍十分清楚。他就此教育孩子:“书是一位百问不厌的老师随便你问他多少次,他都不会生气发火,总是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你要爱惜书”说完,便将太行撕掉的半页用白纸补上粘好,用毛笔一笔一画地把缺页的内容写上去。小儿子刘蒙解放初期生于南京。刘帅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上进,从而留下“士别3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就给儿子取名“阿蒙”。1967年的一个早晨,刘帅让阿蒙背诵辨奸论。阿蒙觉得这篇文章太难了,怎么也背不通。于是,便预先想好了一个借口,便跑到树林里去玩。在父亲检查背诵时,他说:“辨奸论是苏洵影射王安石的,王安石,主张革新变法,所以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我不想背它。”刘帅知道儿子的鬼心眼,但没有揭穿,而是沉静地说“你从小就想做个勇士。你现在大了,应该懂得勇敢,就是不怕困难,勇者不惧嘛!只要你不怕困难,半个小时后,一定能够背下来。”在父亲的鼓励下,阿蒙真的花了半个小时将辨奸论背熟了。那天晚上,他问儿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学辨奸论吗?”阿蒙思考了半天,仍然感到茫然。刘帅和蔼地说:“让你学习辨奸论,是要你在学习细致观察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读文章,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