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16396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复习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关于反馈正确的说法是:(D)。A反馈实质上就是信号的并联B正反馈就是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相加C反馈都是人为加入的D反馈是输出以不同的方式对系统作用2. 对于控制系统,反馈一定存在于(B)中。A开环系统B闭环系统C线性定常系统D线性时变系统3. 闭环自动控制的工作过程是(C)。A测量系统输出的过程B检测系统偏差的过程C检测偏差并消除偏差的过程D使系统输出不变的过程4. 某典型环节的5. 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是(B)。A惯性环节B积分环节C微分环节D比例环节6. 关于叠加原理说法正确的是(C)。A对于作用于系统同一点的几个作用才能用叠加原理

2、求系统的总输出B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C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系统D叠加原理适用于任何系统7.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时间常数和增益是(C)。A2,3B2,C,D,8. 设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可看作是由(A)串联而成。A惯性环节和延时环节B比例环节、惯性环节和延时环节C惯性环节和导前环节D比例环节、惯性环节和导前环节9. 以下传递函数属于振荡环节的是(C)。ABCD10. 以下关于线性系统时间响应正确的说法是(C)。A时间响应就是系统输出的稳态值B由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组成C由强迫响应和自由响应组成D与系统初始状态无关11.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若允许误差为2%,则

3、其调整时间为(B)。A8B2C7D3.512.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为(C)。A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稳态值的98%的时间B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达到稳态值的时间C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稳态值的时间D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达到稳态值的98的时间13. 以下二阶欠阻尼系统性能指标只与其阻尼比有关的是(D)。A上升时间B峰值时间C调整时间D最大超调量14.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是(D)。A500B0.02C100D0.0115. 已知典型二阶系统的阻尼比,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呈现为(C)。A等幅的振荡B发散的振荡C收敛的振荡D恒定值16. 要想减少二阶

4、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可以采取的方法是(D)。A不变,增大B不变,减小C减小,增大D减小,增大17. 要想减少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最大超调量,可以采取的方法是(A)。A不变,增大B不变,减小C不变,增大D不变,减小18.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系统的增益和型次分别是(C)。A7,I型B7,II型C3.5,I型D3.5,II型19. 线性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间响应(C)。A只与输入信号有关B只与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有关C反映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及在输入作用下的行为D会随干扰信号所引起的输出而变化2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时间响应只能分析系统瞬态响应B频率特性只能分析系统稳态响应C时间响应分析

5、和频率特性分析都能揭示系统动态特性D频率特性没有量纲21.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其频率特性为(D)。ABCD22. 二阶振荡系统的阻尼比,则无阻尼固有频率,有阻尼固有频率和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是(C)。ABCD23. 以下系统中属于最小相位系统的是(B)。ABCD24. 已知某环节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所示,则该环节为(D)。A比例环节B微分环节C积分环节D惯性环节25. 系统的Nyqu ist图为(B)。A BB D25. 一个系统稳定与否取决于(A)。A系统的结构和参数B系统输入C系统干扰D系统的初始状态26. 一个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B)。A系统的全部极点都在S平面的右半平面B系统的全部极

6、点都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C系统的全部零点都在S平面的右半平面D系统的全部零点都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27. 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是,则该系统包含正实部特征根的个数是(B)。A0B1C2D328.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是(C)。AK0BK0C0K2D0K2029.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使该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是(D)。AK0BK0C0K2D0K1230. 已知系统的相位裕度是45,则(C)。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C当其幅值裕度大于0分贝时,系统稳定D当其幅值裕度小于或等于0分贝时,系统稳定31. 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越大,则系统(B)。A相对稳定性越小B相对稳定性越大C稳

7、态误差越小D稳态误差越大32. 一个系统开环增益越大,则(A)。A相对稳定性越小,稳态误差越小B相对稳定性越大,稳态误差越大C相对稳定性越小,稳态误差越大D相对稳定性越大,稳态误差越小33. 已知系统特征方程是,则系统(B)。A稳定B不稳定C临界稳定D无法判断34. 延时环节串联在闭环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则系统的稳定性(B)。A变好B变坏C不会改变D时好时坏35. 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C)。A幅值裕度大于0分贝B相位裕度大于0C幅值裕度大于0分贝,且相位裕度大于0D幅值裕度大于0分贝,或相位裕度大于036. 以下方法可以增大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是(B)。A增加系统的开环增益B减小系统的开环增益C增

8、加系统的型次D减小系统的输入37. 增大系统开环增益可以(B)。A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B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C降低系统的稳态精度D加大系统的带宽,降低系统的响应速度38. 以下环节中可以作为相位超前校正环节的是(A)。ABCD39. 下图所示网络可以作为(C)装置。APID校正B相位超前校正C相位滞后校正D相位滞后超前校正40. 下图所示网络可以作为(D)装置。AP校正BPI校正CPD校正DPID校正41. 下图所示网络可以作为(D)装置。APID校正B相位超前校正C相位滞后校正D相位滞后超前校正42. 关于顺馈校正说法正确的是(C)。A提高系统稳定性B降低系统稳定性C对系统稳定性无影响D系统

9、稳定性取决于是否引入干扰43. 以下关于系统性能指标的说法错误的是(C)。A系统性能指标可分为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和综合性能指标B时域性能指标可分为瞬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C瞬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可以相互转化D时域性能指标和频域性能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44. 对于传递函数为和两个系统,(A)。A系统1的带宽宽,响应速度快B系统1的带宽宽,响应速度慢C系统2的带宽宽,响应速度快D系统2的带宽宽,响应速度慢45. 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则它属于(B)。A增益调整B相位超前校正C相位滞后校正D相位滞后超前校正46. 关于相位滞后校正作用和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A增加系统稳定性B加

10、大了带宽C降低系统稳态精度D加快系统响应速度47. 设模拟信号的取值范围是010V,若采用10位A/D转换器,其量化单位和最大量化误差分别是(A)。A9.77mV,4.89mVB4.89mV,9.77mVC0.833V,0.416VD0.416V,0.833V48. 闭环控制系统中(B)反馈作用。A.依输入信号的大小而存在B.必然存在C.不一定存在D.一定不存在49. 开环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取决于(D)。A. 系统的实际输出B.系统的理想输出与实际输出之差C.输入与输出之差D.输入50.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系统的输出,并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称之为(B)。A.系统综合B.系统分析C.系统辨识D.

11、系统设计51. 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C)。A.快速性B.准确性C.稳定性D.经济性52.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B)。A.B.C.D.53.对于一个线性系统,(C)。A.不能在时域中判别其稳定性。B.不能在频域中判别其稳定性。C.若有多个输入,则系统输出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D.每个输入所引起的输出不能单独计算。54.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A)。A.B.C.D.55.线性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是,则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是(D)。A.B.C.D.56.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C)的单位反馈系统,在输入为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0。A.B.C.D.57.二阶振荡环

12、节的传递函数为,则其谐振频率为(C)。A.4B.C.D.不存在58.以下关于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和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说法错误的是(B)。A.B.C.D.59.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越大,则系统(A)。A.瞬态过程越长B.瞬态过程越短C.稳态误差越大D.稳态误差越小60.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处的频率为(D)。A.0.25B.0.5C.1D.2第二部分一、若某线性定常系统在单位阶越输入作用下,其输出为,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二、求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三、分别用梅逊公式和等效变换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四、分别用梅逊公式和等效变换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五、通过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求取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六、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求该系统的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调整时间。七、系统的开环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