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54553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001].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陆良县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总分:100分)注:其中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一般称谓妻(正室)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妾二(侧室)D二哥(22岁)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周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

2、受到冲击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3春秋晚期,晋国铸邢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4文化元典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留存的独特的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典籍。下列文化元典能反映中国春秋时代前黄河流域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的是( )A道德经 B孟子 C离骚 D诗经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突出表现是(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铁器和

3、牛耕的使用 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7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D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8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

4、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变化趋势反映(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92008年北京奥运会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古代书法的哪一种书体( ) A草书 B篆书 C隶书 D行书10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1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

5、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汉 B秦朝 C西周 D宋代12两宋时期,四千多犹太人渡海而来,驻留繁华的东京汴梁(开封)。宋朝皇帝给其头领赐姓为赵。其随从亦渐改中国姓:“列维”演化为“李”姓;“亚当”演化为“艾”姓等。最后形成了七姓八家(“张”分出“章”)。他们世代与汉人通婚。据此推知( )A两宋时期三教合一促进了民族融合B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应据新史料提前 C犹太移民逐渐认同中国的宗法观念D两宋内部经济和对外贸易并驾齐驱13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第三年,吸取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采取藩封的办法,“惩宋元孤立,失古

6、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明太祖此举( )A对宋元的灭亡拥有准确的认识 B带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C为明中后期地方割据留下隐患 D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14明末清初,经历三十多年战乱,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七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据此可知( )A清初移民多为经济谋生 B政府行为影响人口迁移C鼓励移民旨在加强控制四川 D战乱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15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

7、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16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B实现流水作业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瓷器质量提高17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8、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18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A B C D19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洋务派任人唯亲 B军队指挥体系落后C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D舰队数量的过多20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

9、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C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21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D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22蔡元培

10、时代的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蔡元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23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C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

11、渐趋一致2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这表明( )A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B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25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A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

12、要原因 B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26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支那事变 B日中战争C抗日战争 D第二次中日战争271943年1月,美英两国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同年ll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共同参加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 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