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54274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 共76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

2、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

3、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

4、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琴因其独特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傲然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居于首位。B弹琴者如果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可以

5、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C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以古琴为伴,饱读诗书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淡泊高雅的情怀。D古琴备受推崇,因其音乐的物质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因其琴德最优,含藏着中华民族道德的内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伯牙和子期、嵇康等人为例,说明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对古琴情有独钟。B文章第三段引用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话以及成语,说明琴乐听来平淡,需遇知音方可领会其情趣。C文章第四段举伯牙用功勤奋学琴终成鼓琴高手的故事,证明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D文章先交代了古琴的重要地位,然后分析了如何达到琴曲的高雅境界,最后分析琴

6、乐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不会弹奏古琴的人,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可以听得出琴曲中的一些“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B我们得意时可以用琴曲平静心中的躁乱,遭遇挫折打击时可以用琴曲安抚内心的伤痛,琴曲还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怨念。C古琴艺术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进行人格培养,让精神升华。D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温柔敦厚,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一个人的养老院葛成石对天

7、亮来说,回老家就是将高速路踩成最悠扬的旋律,偶尔堵车也只当是个休止符,老婆孩子的唠叨呢,就算是和声伴唱了。老婆觉得频繁回老家太累,女儿呢,又觉得这乡村景色永远没有天亮描绘得那样美不就是一棵唱着独角戏的桃树,几条疏疏落落的篱笆?天亮的心早已飘进了自家新修的三层小楼房,他听见了带着泥巴味的二胡曲、合着浓烈烟草味的歌声:“春天麻格叫哟喂?春天斑鸠叫哟喂”天亮喊:“爸,我们回来了!”歌声戛然而止,天亮爸一摇一晃地出来他左腿弯儿伸不直,走起路来总是往左倾斜,看似要倒下,上身努力往右侧一摆,就又平衡了。天亮突然傻了眼,让他傻眼的不是他爸,是大门右侧钉着的一块长条木板,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茶岭村养老院。“爸

8、,干嘛你这是?想住养老院,还是想住疯人院?”天亮一边嚷嚷一边过去将牌匾揭下,刚抡起一道弧线,就听老婆喝一声:“天亮!”天亮收了手,将牌匾斜搭在墙上。天亮爸并不气恼,好像做错事的孩子似的,咧开长满胡茬的嘴讨好地笑。天亮女儿突然来一句:“爷爷,你想住院呀?”天亮老婆又喝斥道:“怎么说话你!”女儿说:“我说得急了,我本想问爷爷住的是什么院,我只听说书院画院医院保育院,真不知道养老院。”天亮爸也不理会他们说什么,他唱兴未尽,又唱着歌儿去张罗饭菜了:“斑鸠里格叫咧起,实在里格叫得好呀咿呀咿子哟!”屋里少人走动,又是回南天,空气有些发霉。天亮爸干活倒利索,丰盛的饭菜很快上桌了。天亮爸又斟了两满杯白酒,左手

9、右手各端一杯,喊一声“干”,左手就剩下个空杯了;右手的杯子往天亮面前一墩,酒花溅起又落下。天亮端起杯,转身将酒泼在地上。天亮老婆又喝一声:“天亮!”天亮说:“还天黑,我先倒杯酒给咱妈喝,她没喝上,我喝不起来,妈一辈子哪都没去过,每次要接她走,她都说要照看奶奶,你看这,都没机会了。”天亮喉头发紧,顿了顿,又说:“她们走了,本来爸了无牵挂,可以安心跟咱住一起,他又不愿,不来住也行,好端端地挂块牌匾干嘛?让全世界知道我天亮不养老人?打我脸?”天亮爸还是不气恼,只咧开嘴呵呵地笑,边笑边满上了酒。又一杯酒下肚,天亮爸问孙女:“你当年上幼儿园的事还记得吗?”“你别转移话题,先交代我问你的事吧。”天亮有些咄

10、咄逼人。“我跟你说不到一块去,就像当年我和你爷爷说不到一块,我说不读书了,回家帮着多挣点工分,你爷爷把我腿都打瘸了;当年你妈和你奶奶也说不到一块,你奶奶今天上这求神明天上那拜佛,你妈就不让,你奶奶血压高,你妈怕她摔倒;如今你要我离开茶岭村,你就是将我另一条腿打瘸,我也不愿意。”“那你也用不着挂牌呀。”天亮嗓音降低了些。“孙女,当年你在幼儿园,被小伙伴撕破了脸,我心疼得不行,让你爸妈别送你去了,谁知你一定要去,你爸妈也坚持让你去,你们知道我什么感受?咱家的老人都是享清闲的,不能管孙女儿了?要说打脸,我这脸先被你们打过了。”天亮女儿接话说:“晕死,能一样吗?幼儿园打架不家常便饭,因为这个就不上了?

11、天天在家跟大人眼对眼呀!”天亮爸一拍大腿,得意地看着天亮说:“我孙女儿说得对呀,我天天跟你们晚辈眼对眼呀?”天亮给爸满了一杯酒,说:“那你现在要跟谁对眼呢?”“像我这样的村里有十来个,他们谁能跟儿女出去?还不嫌村子撂得荒吗?我就一个个去动员,让他们天天来这里吵,来这里闹,不然哪,我老头子连吵架都忘了,今天你回来这么一吵,我喝酒都来劲。”天亮老婆说:“怪不得天亮怎么说你你都乐意,欠骂!”天亮老婆说完忍不住就笑,天亮本想忍着不笑,没忍住,就朝爸的酒杯撞个脆响,好将笑声盖一盖。天亮爸说:“等这些老人都做通了年轻人的工作,养老院就不止我一人啦,到那时呀,你们就安心做你们的事儿,我们这些老家伙闹腾够了,

12、就会在门前种点菜、养点花、栽点树,满园子一绿呀,我们就跟着成群的蜜蜂嗡嗡地唱。”女儿突然有些兴奋,问:“爷爷,到那时候,门前的桃树是不是就不再孤单了?”天亮爸笑而不答,他的脸膛微微泛着红晕,那些金色的胡茬就倔强地立在上面,炫耀着什么似的。天亮趁人不意,悄悄地将牌匾挂回原处。“茶岭村养老院”几字,像门前的桃花似的正灼灼开放。4对文中人物的解读,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天亮爸是个乐观、慈祥又有些倔强的老人。说他倔强,指的是他不听从儿子的劝告,执意要守在农村,这让晚辈想尽孝道而不能,显得很为难。作者不认同老人的做法。B天亮是个孝顺的人,他为失去给母亲尽孝的机会而难过,如今父亲又不愿跟他

13、去城里住,还挂起“茶岭村养老院”的牌匾,这让他觉得颜面尽失。C天亮老婆总是及时地纠正着天亮和女儿的言行,使气氛不至于尴尬,而末了她自己又谑称天亮爸是“欠骂”,不失时机地制造了轻松的氛围。她的出现让这个家显得更温馨。D女儿发现现实中的老家并没有爸爸描绘得那样美,所以她并不喜欢回老家,以至对爷爷脱口而出“你想住院呀”,可见她是个情绪极易外露的孩子,这符合人物的天性。E天亮的奶奶和妈妈是没有出场的已故人物,文中提到她们,目的就是反映两代人之间思想有差异,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隔代的亲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显得特别重要。5在小说中穿插一两句环境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以分析

14、。(6分)6天亮起初咄咄逼人,后来态度不断发生改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传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的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

15、人。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不久,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