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145691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民大学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 经济政策目标二 财政政策三 货币政策四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2 一 经济政策目标 1 经济政策 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干预 2 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 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 会形成逆差压力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经济要适度增长 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3 二 财政政策 1 财政

2、的构成 1 政府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货币无偿转移出去 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 没有发生商品交易 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购买 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 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维持政府系统运行 直接投资 2 政府收入 税收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国家的财政收入手段 我国长期以间接税为主体 会拉大贫富差距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4 预算赤字 政府支出 收入 的差额 2 功能财政 预算盈余 政府收入 支出 的余额 功能财政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 需要赤字就赤字 需要盈余就盈余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 凯恩斯主义思想 凯恩斯之前 主要是 年度平衡预算 衰退时 收入减少

3、 为平衡支出 必须增加收入 会加深衰退 过热时 通货膨胀 税收增加 为了减少盈余 必然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 会加剧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5 3 赤字弥补 弥补赤字的途径 外债 构成真实负担 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影响政府信誉 使用要更为谨慎 向中央银行借债 实际是增发货币 结果是通货膨胀 国内借债 购买力向政府转移 引起利率上升 要稳定利率 必须增加货币供给 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具有再分配性质 不视为负担 向国内外公众借债 增税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6 4 自动 内在 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s 财政工具具有一种自动调节 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 繁荣时自动

4、抑制通胀 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 税收自动变化 转移支付自动变化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 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增加 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衰退时 产出和个人收入下降 税率不变 税收自动减少 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 消费和需求少下降 累进所得税 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 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 衰退时 失业增加 符合救济条件的人增加 社会转移支付增加 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 抑制需求下降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7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政府审时度势 斟酌使用 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 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5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具体应用

5、 逆经济风向而行 补偿性财政政策 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或扩张或紧缩 斟酌使用 权衡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 萧条时 总需求 总供给 存在失业 政府增加支出 减税等措施 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 繁荣时 总需求 总供给 存在通货膨胀 政府减少开支 增税等措施 抑制需求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8 6 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 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 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实际预算盈余 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 实际国民收入水平 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 实际盈余 充分就业盈余 如果这种预算盈余是负数 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准确判断

6、财政政策取向的预算标准 以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规模 关注就业 如果充分就业盈余增加 或赤字减少 财政政策就是紧缩性的 反之是扩张性的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9 7 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投资与一般的社会投资所涉及的领域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投资主要集中在竞争性的 私人产品的生产领域 政府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带有较强垄断性的 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 政府投资的资源配置效应就是指社会资源在这两大领域 尤其是指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分配比例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0 三 货币政策 1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银行的分类 按照金融机构的地位 作用及业务性质划分 商业银行 业

7、务 负债业务 吸收存款资产业务 放贷 makingloans 和投资中间业务 委托支付等事项中央银行 一国最高金融当局 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 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政策性银行 由政府设立 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 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三家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1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三个职能 发行的银行 发行国家的货币 银行的银行 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国家的银行 代理国库 为政府提供资金 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执行货币政策 监督 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等 中央银行特

8、征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 不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 具有服务和管理双重性质 执行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 处于超脱地位 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2 2 存款创造 几个基本概念活期存款 D 事先不用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存款准备金 R 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称为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 RR 按照一个固定比例 大约10 左右 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 RR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d RR 与 D 的固定比例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d RR D 存款创造 一笔存款在银行体系内流转

9、会转化成数倍的银行存款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3 存款创造的过程图示 支票 64 支票 51 2 甲 A 乙 丙 B 丁 戊 C D 庚 己 活期存100 贷80 设备 付80 支票 80 活期存80 活期存51 2 设备 设备 贷64 贷51 2 活期存64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4 存款创造的过程推导 存款总和 100 80 64 51 2 100 1 0 8 0 82 0 83 0 8n 1 100 1 0 8 500每1元钱的货币创造 1 1 0 8 1 0 2 5 一般推导D 存款总和 R 原始存款 rd 法定准备金率 则有 D R rd 货币创造乘数公式 k 1 rd

10、货币创造乘数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第一 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 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全部放贷出去 自己没有留下用以准备客户提取的现金 第二 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 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5 进一步的货币创造乘数公式 如果商业银行存在超额准备 超额准备率 re客户将存款不全部存入银行 而抽出一定比例现金 就会形成漏出 若以rc表示现金所占比率上述因素都与法定准备金率的影响相同 故完整的货币创造乘数为 k 1 rd re rc 该公式中 仅把活期存款总和当作货币供给量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6 3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 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

11、金 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 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 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 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基础货币 高能货币 准备金 流通中的现金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超额准备金 流通中的现金Cu 流通中的现金 Rd 法定准备金 Re 超额准备金 H 高能货币 则 H Cu Rd Re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7 4 最终的货币创造乘数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通货 Cu 与活期存款 D 之和 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1 即 M Cu D 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的倍数 分子分母同除以D 西方

12、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8 1 公开市场业务 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证券 主要是国库券 2 贴现政策 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贴现利率 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3 法定准备金 通过提高和降低准备金率来控制贷款量 增减货币供给量 5 货币政策基本工具 决定是否发行国债是属于财政政策 发行后的二级市场上的买卖属于货币政策 间接货币政策 直接货币政策力度强 见效快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19 6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量 利率 总需求与总供给 紧缩货币政策 繁荣时期 总需求 总供给 收紧银根 减少货币供给量 提高利率 抑制总需求 降低物价 防止经济过度增长 工具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13、 降低贴现率 放松贴现条件 降低准备率 工具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贴现率 严格贴现条件 提高准备率 扩张货币政策 经济萧条 总需求 总供给 放松银根 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降低利率 刺激总需求 刺激经济发展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20 四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 前奏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当时的传统经济学对此无能为力 不能作出理论的解释 在凯恩斯 通论 出版以前 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就已经主张运用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 且这些建议已经被罗斯福政府所采纳 取得了成效 但他们在经济理论体系上还没有得到论证 他们的学说仍属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范畴 为了走出大萧条 此时的经济计划者和政府需要

14、从理论上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依据 这就为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课本 第四节资本证券市场 第五节金融衍生品市场 请自学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21 2 凯恩斯 凯恩斯以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批判者的面目出现 建立了独立体系 以有效需求不足说明通常所实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消费倾向 灵活偏好和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 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 以有效需求理论为依据 得出必须依靠政府来调节和干预经济 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达到均衡的论断 政府调节经济 是要维持经济稳定 其政策手段就是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进行需求管理 进行需求管理时 认为财

15、政政策最有力 最直接 由于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迎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所以得到迅速传播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22 3 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主义的 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的学说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结合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 二战后20年在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和支配地位 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在一起 尽管这种综合存在着不少裂缝 但在许多方面使凯恩斯经济学得到了补充和发展 主要有 IS LM模型 相对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 乘数 加速原理 货币交易需求平方根法则 货币投机需求资产组合理论 哈罗德 多马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 克莱茵等还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数

16、量化 形成一整套计量经济模型 20世纪50年代以后 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顾问和智囊 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之前 西方国家实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较低而经济较快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23 4 货币主义 新古典宏观 新自由主义 从70年代初开始 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 滞胀 现象 新古典综合派受到严重打击 理论上无法解释 政策上无能为力 受到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猛烈攻击 货币主义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才对产出的波动起着最大的作用 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的 斟酌使用 或根据经济情况而进行调节的经济政策 认为凯恩斯主义为克服萧条而制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无助于降低失业率 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 加剧经济波动 阻碍经济增长 货币主义认为只要让经济自由 减少政府干预 可以避免剧烈波动 政府只要制定竞争规则 提供一个稳定的 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和 自由汇率制度 就可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货币主义在本质上属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被称为新自由主义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24 5 供给学派 新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除货币主义外 还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