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805中西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138514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805中西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805中西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805中西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805中西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名词解释1 十二律【答案】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2 “百戏”【答案】“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

2、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百戏”一词出现在汉代,张衡西京赋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白戏”的演出情况,汉代特有的石刻画像艺术以及杂技陶俑则形象地冉现了汉代白戏演出的盛况。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盛行,以至于宗庙祭祀中都有表演。南北朝以后,“百戏”亦称“散乐”。到隋代,“百戏”这种原本是民间的艺术己为宫廷所吸收,变得相当贵族化。唐代“百戏”始终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喜爱,其形式之多样、表演之精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最有特色的“舞马”。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却各自走向独立艺术形式,包罗万象的“百戏”一词最终销声匿迹。3 三百六十律【答案】三百六十律是由

3、南朝钱乐之在元嘉年间(424453所创的一种律制。据隋书律历志载,钱乐之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共牛出三百六十律。该律制将黄钟回归的音筹值进一步缩小到1.845音分,今天称之为“钱乐之音差”,并“以律附历”,发展到全年中每天用一律的程度。钱乐之将三分损益律的古代最大音差缩小到了最小程度,从而在中国律学史上达到把一个八度细分的最高程度。但是,这种律制无法运用于音乐实践中,因此没有应用价值。 4 唱论【答案】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全书共31节,不分卷,1172字。唱论所论述的歌唱问题十分丰富,书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反映出当时歌唱艺术

4、得到了普遍的推崇与重视。在咬字、运腔方面提出了“字真、旬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对气息技巧则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气”等要求。另外,唱论还认为歌唱应扬长避短,“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 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并对当时常见的歌唱弊病予以归纳,如“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昂头,咳嗽”等等。总之,唱论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歌唱艺术深入细致的分析,虽文字过于简略,但从总体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早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的

5、理论著作。 5 正声音阶【答案】正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阶形式。其结构特点为:七声,半音位于四、五级和七、八级之间,也即五正声之外含变微与变宫二个变声。这种音阶形式的理论根据源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并无结构及各级阶名的直接记载。从洛庄汉墓编钟的测音看已有其存在,荀勖笛律中称之为“正声调”。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又称为“古音阶”,后又名“雅乐音阶”,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正声音阶”。 6 曾侯乙编钟【答案】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一套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该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县城郊的擂鼓墩,1978年出土。

6、全套编钟65件,其中雨钟45件,钮钟19件,搏钟1件,分列8组,分三层悬挂于高大的钟架之上。总重量2567公斤,最大的雨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0.2厘米,重2.4公斤。每个雨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总音域跨度为5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 大调相同,中心音乐十二律齐备,可以在3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编钟上共刻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铭文中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己经达到了相当的精密程度。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

7、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根据编钟中一件铜博上的铭文可以判断,该墓葬下葬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初期墓葬。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 简述四大声腔的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答案】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初至清中叶300余年的时间里,以四大声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的兴起,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1)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明代以来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音乐风格幽雅、文静,演唱多用官话。(

8、2)余姚腔源于浙江会稽,产生于元末明初,明中叶成为遍及南北的重要剧种之一。弋阳腔元代出现于江西弋阳,流传地区十分广泛,除两京、湖南、闽、广以外,明代还传至云南、贵州等地。(3)弋阳位于江西东部,这里原有的山歌,小曲很发达。南戏传到这里之后,结合当地的汉族民间曲调而形成弋阳腔。弋阳腔的腔调可变化,易于吸取溶化其他曲调,因而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乐曲而形成新腔,成为一支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影响比较大的声腔。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演唱形式“一人唱而众和之”,即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4)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因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

9、坚始创而得名,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人称“水磨腔”,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8 大武【答案】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封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封的决心; 第一段表现消灭商封的战争胜利; 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 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 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 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

10、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倩)。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_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二、选择题9 以下论著为乐律理论专著的是( )。A. 羯鼓录B. 教坊记C. 乐书要录D. 乐府杂录【答案】C【解析】A 项,羯鼓录是一部音乐史料,共有一卷。唐朝的南卓编撰。B 项,教坊记,唐代汉族俗乐(歌舞百戏)论著。是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计1卷,崔令钦撰。C 项,乐书要录是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可惜仅有第五、六、七卷被留存下来。D 项,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琵琶故事,是一部汉族音乐史料论著。唐代段安节撰。成书于唐末。共一卷。 10下列乐器中不属于“竹”类材料制作的有( )。A. 磬B. 笙C. 箫D. 荜?一、名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