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13724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一、名词解释1 制举【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2 率性发展【答案】率性发展是关于

2、个体发展的一种思想,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赋之性是人的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作“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教育即,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进而调节人的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日常言行和喜怒哀乐之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3 次相授业法【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 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

3、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4 经今古文之争【答案】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 另一派所依经籍

4、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经古文学。两派所据经籍,小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为汉政权服务。经古文学重在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训话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14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刘散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

5、争遂告一段落。 5 民办公助【答案】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种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就是利用公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所谓“民办公助”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显性资助就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及其社会效果等实施检查、评估后,以注册的学生数为基本依据,给予民办学校直接的拨款资助,而隐性资助则指对民办学佼于合法范围之内的经营所得、

6、学校房产、社会捐物捐款等方面给予减免税收。 6 三舍法【答案】二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十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和学业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试”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

7、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十与取十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万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他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用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庠序【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

8、“米廪”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8 卧碑文【答案】卧碑文是清代用以约束在学生员的教条,因其镌刻在卧碑之上,故名。顺治元年(1644)二月制晓示生员卧碑,立于太学门外,九年颁发卧碑文于直省儒学明伦堂。首列序文,要求生员明白朝廷设学礼士的用心,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使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其要日有以下几个方面:生员当立志学为忠臣、清官,凡利民爱国之事,更宜留心,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 生员

9、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 生员当爱心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预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为学当尊敬先生,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述制论,黝革治罪; 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此外,尚存关于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师考核等规定,参阅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典训士规条。 二、简答题9 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

10、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礼记为代表,道家以老、庄和之后的翟下黄老学派为代表。儒家和道家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1)儒家教育观儒家学者从人道观,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可分性,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其特别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教育目的方面强调培养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 一是突出其伦理政治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便体现为社会与个体的和谐一致的大教育观。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强调以德育为本位,兼顾智育、体育和美育,道德论与知识论的统一,道德教育始终被置于儒家教育的首位,儒家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学。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反,注重学、思、行相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强调以道德修养方法含摄知识教学方法,知识省内求”一、名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