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0120493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块测试高一语文必修二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A卷(50分)1、 名句默写(13分,每空1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层层的叶子中间, , , ;(荷塘月色)(2) ,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3)淇则有岸, 。(氓)(4)赤壁赋中客人感叹生命短促、渺小的句子是:“,。”(5)在离骚中,屈原以“ , ”两句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因采摘白芷被加上的罪名的痛苦经历。(6)短歌行中,曹操运用诗经中的典故,借助比喻含蓄地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句子是:“ , ”。(7)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借鸟和鱼来表达对田园自然生活的向往

2、的句子是:“ , ”2、 基础知识(18分,每题3分)2.下列词语中 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骋怀() 癸丑() 落蕊(ru) 匪我愆(n)期B愀然() 弥(m)望 虚诞() 山川相缪(l)C潭柘寺(tu) 窈窕() 侘傺(ch) 举酒属客()D伶俜( png) 踯躅 (ch) 箜篌(kn ) 何时可掇(du)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A 踱步 譬如 点缀 感概系之 B 扁舟 扫帚 倩影 既往不究C惦记 形骸 遨游 深思慎取D渺芒 鲑珍 玳瑁 一椽破屋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

3、文B. 夫人之相与 及其所之既倦C.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D. 其孰能讥之乎 距其院东五里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雨雪霏霏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顺流而东也C足以荣汝身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6.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此余之所得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渐见愁煎迫客有吹洞箫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步余马于兰皋兮何为其然也A/B/C/D/7.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离骚是其代表作,离

4、骚和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B“初七及下九”,句中的“初七”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初七日;“下九”为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C鸡鸣、黄昏、人定等,均是古代表时间段的词语,其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指戌时,相当于现在夜间1921时。D“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

5、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

6、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C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D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9.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3分)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求民之疾忧 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ABCD10.下列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5分)

8、(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5分)B卷(100分)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13题。(9分)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宝应元年,曾经救济诗人的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的行踪,“茅斋

9、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作者渴望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1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3分)莫高窟的挣扎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

10、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11、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

12、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

13、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 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来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B . 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C. 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