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19446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分类6.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案冀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分类教材分析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分类活动是学生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进行数据分析的开始,也为以后学习统计及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积累感性经验。儿童分类能力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自己能够提出分类的依据。如,给出若干物品,儿童能够根据其形状、颜色或其他特征将物品分成若干组,并说出这样分类的理由。本册教材在前面的内容中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的“3个男生、4个女生”,认识图形时的“把样子相像的东西放在一起”等。本部分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1.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2. 为学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3. 从易到难,坡度合适。本单元单独安排分类的内容,是本套教材统计内容的开始,是最基本的统计活动。教学目标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用途等)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2.在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3.对身边与分类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了解分类可以更确切地描述一些事物的特征,感受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在分类活动中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感受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建议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分类方法,为将来学习统计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1. 为

3、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设计柜台、整理书包等。提供充分“分”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2. 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首先,在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类的实际需要。其次,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的思想。最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3. 对学生不同的分法,可以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4、。首先,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千差万别。体现在对于物品的分类上,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对于学生对所选标准所作出的解释,合理的应当肯定。但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不同标准,否则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也将难于驾驭课堂。其次,在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注意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需要时什么,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课时安排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1课时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1课时总计2课时第一课时 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 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教学提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简单分类摆放物品已经

5、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了解分类的含义并经历分类,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经历分类的过程。过程 与方法: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了解分类可以更确切地描述一些事物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分类的事物有好奇心,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学具准备:教材56页“分一分”中的卡片(或实物)。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都认识他,

6、你们看他是谁呀?(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同伴聪聪)。生(齐答):聪聪。师:聪聪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他有了自己的一个玩具架,你们想不想看看聪聪的玩具架?生(兴趣很高):我们想看看聪聪的玩具架。师:今天我们就跟着聪聪边欣赏他的玩具架边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将学生熟悉的书中的同伴“聪聪”用课件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引入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二、探求新知。(一)整理玩具。(课件出示教材56页整理玩具主视图)师:你们看,这就是聪聪的玩具架。谁能说说玩具架上摆着什么玩具,它们是怎样摆的?(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示意图描述不清的及

7、时给与指导)生1:玩具架上摆放着有小熊、小兔和布娃娃等布玩具;并且这些布玩具被摆放在玩具架从下往上数的第三层。生2:玩具架上有玩具枪;并且玩具枪被放在玩具架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层。生3:玩具架上有玩具车;并且玩具车被放在玩具架从下往上数的第一层。.师:这样摆放玩具我们可以说是把同一类的玩具放在一起,也可以说是分类摆放。你能说一说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吗?生1:这样分类摆放可以很快找到想玩的玩具。生2:分类摆放玩具很有条理!(课件呈现集合圈)师:数学中我们常用一个圈表示它们是同一类。聪聪的布玩具全都放到了一个集合圈里,说明它们是一类;玩具枪在一个集合圈里,是一类;玩具车在一个集合圈里,是一类。设计意

8、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玩具,不仅能使学生亲自获得知识的快乐,而且让他们一方面体验到生活中的分类,另一方面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 分一分。 (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分一分)师:欣赏完了聪聪的玩具架,他带我们来到了他的卧室,咦,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干什么用的?(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生1:数学课本是用来学习的。生2:饼干是可以吃的;裙子、帽子是可以穿或戴的;铅笔是学习用的。生3:苹果是可以吃的;文具盒是学习用的;衬衣是可以穿的。生4:面包和冰激凌是可以吃的食物。.师:(每个小组拿出各自带的物品卡片(或实物)你可以在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按用途把它们

9、分一分吗?(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小组内交流各组分的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小组内同学们的意见是怎样统一的。教师注意对个别进行指导,最后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生1:数学课本、铅笔、文具盒是学习用品,把它们放在一起。生2:饼干、苹果、面包和冰激凌是食品,把它们放在一起。生3:裙子、帽子、衬衣是衣物,把它们放在一起。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分类。 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1题。(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按动物腿的条数分类。(3)同学之间交流分类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2. 练一练第2题。(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

10、学信息?(2)引导学生明白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对于黄瓜,生活中不少人把黄瓜当水果吃,但是在植物分类中黄瓜是蔬菜) (3)同学之间交流涂色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四、达标反馈。 1.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 2.圈出每行中的不同。(1)(2)答案: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在生活中怎样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1.确定每个物体(物品)是什么

11、,有什么特征以及可以用来干什么。2.再根据特征或用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1.把每行中不同的用画一画。 2.分一分,填一填。 答案:板书设计 分类 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叫做分类。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

12、摆一摆等,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一)(课件出示超市示意图)师: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最喜欢逛超市的哪个地方?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还把周末逛超市的画面录了下来,和同学们一起欣赏。请你边看录像边思考:超市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13、板书: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为资源引入新课,孩子们在对超市视频的观察、讨论以及交流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诱发孩子对本堂课知识主动学习的欲望。(2)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用分类的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吗?看谁整理得又对又快! (生伴随着音乐整理书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整理书包,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运用,最后让学生参与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2、 教学资源 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1、首先确定观察事物。2、了解事物的特征以及用途。3、按给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三、资料链接 (一) 垃圾分类常识 垃圾可以分为四大类: 厨余垃圾:

14、厨房产生的食物类垃圾以及果皮等。 可回收垃圾: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 有害垃圾: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 其他垃圾:除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房垃圾之外的所有垃圾的总称。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资源返还。 (二)改编数学故事(绳子到底多么长?)姥姥要给小明做新被子,星期天,妈妈领着小明去商场买布料。布料选好了,妈妈请售货员阿姨捆扎一下,提着方便。不巧,售货员阿姨没有找到绳子。售货员阿姨告诉小明去服务台找一个叔叔拿绳子。小明一路小跑,到了服务台,他很有礼貌地说:“叔叔您好!请给我一根2厘米长的绳子,我要捆布料。”叔叔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小同学,你弄错了吧?2厘米长的绳子能捆什么?是要2米长的绳子吧!”说完叔叔找了一根约2米长的绳子递给了小明。小明不好意思地拿过绳子往回跑,他想:对啊!2厘米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宽,太短了,而2米=200厘米呢!怪不得叔叔笑话我! 阅读启发:同学们,数学是来不得半点儿马虎的,我们在认识长度单位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千万不能凭空想象。你看,小明就因此闹出了这么一个大笑话,我们可不要学他哟!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