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18035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2 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知识与能力】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

2、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课前准备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

3、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新课讲授】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

4、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合作探究】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5、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 景内 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二、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

6、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学

7、思之窗】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解题关键: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路引领: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行政机构的改变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废除人民公社?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土地

8、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下放,生产经营权的下放,作为国家基层政权和生产组织单位的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此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动,国家上层建筑也要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变动。因此,国家必然要逐步撤销人民公社。(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知识补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产

9、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

10、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1、。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较早

12、地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对今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明确指

13、导,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3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合作探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

14、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后果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课小结】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感谢您的下载,特赠送精品文章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一个班级,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

15、人的一生,更是如此。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一、什么是学习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二、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同时面对的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