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15456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PPTX 页数:98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pptx(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 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 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程内容 内容索引 主干梳理 基础夯实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高考感悟 预测演练 课时作业 主干梳理 基础夯实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背景 政治上 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 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 经济极端贫困 2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 支持红军 战胜

2、敌人 3 措施 农业 实行 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苏维埃政权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商业 取消 实质是否定货币 价值规律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 特点 适应了战时需要 即 一切为了前线 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 如余粮收集制 企业一律国有 实物分配制 等 5 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排斥市场 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自由贸易 6 评价 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 到重要作用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 危机 2 新

3、经济政策 1 背景 现实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 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小农经济占优势 工业生产落 后 2 开始标志 1921年3月 俄共 布 十大通过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 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对国家无力开 发的矿产 森林等 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实行按劳分配 3 内容 粮食税 商品交换 4 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 在 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 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

4、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 生产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 影响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 势 是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建 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 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公有制 图示明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 确立 经过 和农业集体化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 逐步取消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 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 表现 特点 实行单一的 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

5、令性 主要以 管理经济 工业化五年计划新经济 政策 公有 高度集中 计划经济 行政手段 3 评价 成就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在短期内 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 的滞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 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 日益僵化 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法西斯战争 轻工业 计划经济体制 归纳总结 斯大林模式 1 赫鲁晓夫改革 1 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 措施 经济 农业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实行收

6、购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 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倡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给企业部分权利 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农业集体化 种植玉米 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 3 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 式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背景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 措施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 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 斯大林模式 重工业 3 结果 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 1975年后 经济发展进入 时期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社会动荡

7、2 措施 减少 计划指标 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 结构 实行租赁 制 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3 结果 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 停滞 所有制指令性 政治领 域苏联解体 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考点一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探索 概 念 解 读 1 租让制 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 是苏维埃政权同 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 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 把暂 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 矿山 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 资本 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 实行租

8、让制的目的 在于利用先 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 技术 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 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 2 租借制 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 是在苏维埃政权 的监督下 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 合作社或个体劳动 者经营 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 加速恢复日用 必需品的生产 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 1 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来看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 点 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管理体制的角 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 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

9、理体制 从经济运行机制 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 经济形态 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从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 即经济文 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 不同点 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 主 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 全面调整 主要是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 彻底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

10、种所有制 并存 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但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并奠定 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 相同点 前提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目的 巩固政权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内容 涉及农业 工业 商业和分配等 作用 巩固了政权 针对练1 2018 合肥二模 列宁指出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 家里 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 这表明列宁 A 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 迫

11、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 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 列宁认为 在落后的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 家里 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 特殊的过渡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种 特殊的过渡方法 是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 间接过渡 的新经济政策 故选A项 考点二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模式 即通过国家权力 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 通过指令性计 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 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 价值规律 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 供 销

12、和企业的人 财 物等 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 忽视民主法制 缺少群 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概 念 解 读 1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 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 集中人力 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 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 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封建专制 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 基础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 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 对高度集中的经

13、济 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 特点 经济上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片面发展 重工业 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限 制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政治上 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 忽视民主法制 缺少群众 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 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1 不同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 资金是靠殖民掠夺 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 消灭了剥削阶级 所以没有阶级分化 而资本主义 国

14、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2 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 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历史进程不同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苏联工业化是建 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 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针对练2 与右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迫于形势需要 苏俄实行了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与材料中的完整体系不符 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与材料中 的完整严密体

15、系不符 故B项错误 斯大林执政时期 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 体系相符 故C项正确 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 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进步对经 济的促进作用 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不符 故D项错误 家国情怀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 苏 俄 联在20世纪20 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 林模式的探索 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取得 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 且日益僵 化 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 发展的

16、重要手段和灵魂 素养感悟 考点三 战后苏联改革 苏共 二十大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 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 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国际方 面 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 和平共处 国内方面 赫鲁晓 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 党的建设方面 赫鲁晓夫要求批判 个人崇拜 恢复 集体领导原则 苏共 二十大 表明 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 林 为推行自己的路线 方针 政策开辟道路 概 念 解 读 1 战后苏联对 斯大林模式 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 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 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 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勃列日涅 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戈尔巴乔夫先 进行经济改革 后期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 制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 企业和个人的 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 企业和个人 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 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