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

上传人:大宝****b 文档编号:120113639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究摘要:信息化教育是什么呢?是指从传统教育向信息教育过渡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也就是说教育技术中的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用多媒体教材实现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任务合作,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等重要功能。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 作用 意义引言:信息化现代社会以及国际的发展趋势也是各个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必要元素。信息素养的整体化提高,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此来说,进

2、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引导和推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进度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教材是包含在教学资源里的,支撑系统和教学环境。教科书又是各种教学资源的综合,包含丰富的教育信息,能够创造一定的教育价值。信息化教科书是指数字形式的教科书,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数字资料,教学软件和辅助材料。支撑系统主要是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支持,设备支持,信息支持和人员支持。作为资源内容对象的支持系统与学习者通信,实现媒体的功能,并且与资源组成有关。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指通信过程中学习者和教材以及支持系统形成的氛围。它的突出特点是交互

3、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通信效果。教学环境是学习者使用资源学习的特殊指定的环境。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问题目前,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实际建设和申请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这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向导航标。在这种情况下,将对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估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重大改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提高。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主要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资源检索。但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教育信息化政策仍未得到理解。它也不了解教

4、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尽管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为学校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力度,但正在努力尽快实施多媒体教学,以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然而,在调查中,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设备利用率低,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未得到充分利用。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软件数量非常庞大。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学校没有充分宣传,许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其次,这一部分资源一般是由学校的数据室进行统一收集管理的。第三,有些教学软件不太实用,教师认为效果不好,不愿意使用;第四,大多数教师不会重新处理购买的教学软件或没有时间处理。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

5、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在前几年中,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对教师团队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授予职称时必须颁发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然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培训从培训内容来看,它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目前,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大多是单模式一对一课件。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和影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师的表述工具,同样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基础层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南”它体现出应该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良好表达。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方式的变化。因

6、此,只有技术培训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可以利用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为教师自己提供教学服务和学习。4、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最近几年的“识字”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育,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熟知了信息技术技能,但在实战实践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的。5.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关注不足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没有强烈的研究意识。现在还没有相对稳定的模型,它还是面临一个研究和实践的层次。当信息化浪潮继续扩散时,如果学校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它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充分整合的教学与研究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三、信

7、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1.信息学习资源的出现是为了应对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超媒体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随意搭配。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2传统的教学信息,他的组织结构是线性有序的;人类思维和记忆站立在网络的结构中,联想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来处理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着人类智慧和潜能的迸发,阻碍了自由结合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帮助的。多媒体技术拥有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和交互功能的能力,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可以实时处理和存储各种教学信息,如图片,文本,声音和图像。它提速学习,积累信息容量,并使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8、得到了较大提高。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具备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通过实时反馈,可以创建交互,为基于探究的学习创造条件。随着教学信息的不断完善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成立,现代教材体系逐步完善,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人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阶段独立和适当地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它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提供了保障。3.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教学方法的转型提供理想的支撑环境,但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可以代替其他种类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信息资源,从而协助教学表述有效的信息呈现给学生。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学生负责。

9、因此,对学生负责,提高他们控制信息的能力是确保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性的关键。四、是探索数据资源,合理化教学研究。在传统模式中,如果我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立即为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明确的变化趋势,那么在一段时间内给出每个班级的学习情况的变化趋势。这些事情只能基于老师的感受,而且不可能说精确是可能的。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由于所有学生的学习条件都被转换为数据并有机地存储,因此可以在需要时任意调用统计整合。快速生成教师或学校需要对其思维和行为进行根本性改变的分析数据。教学研究的合理化是教学质量全面飞跃的关键。五、是扩大教学参与,实现教学模式的顺利开放。由于信息平台为家长提供了直接或间接参与孩子教学的窗口和平

10、台,家长将不可避免地创造条件并积极参与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一致,两者更容易理解,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不仅对学习本身,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思想,良好的道德和习惯都具有重要意义。六、是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教育管理的一体化由于学校和行政区域的学校使用相同的标准和相同的平台实现互联,整个地区的教学工作是全新的:学校与个人竞争之间相互促进资源,使该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同时,学校的管理更加便捷,更加合理,行政流通的流畅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这是一个普遍的讨论,但上述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假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粗略的轮廓和有吸

11、引力的前景。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追求时尚,对新思想的追求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信息化教学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方向。电子学习努力是超越其他人的最容易的努力之一,因此他们将是最有可能被其他人超越的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和实践势在必行。1.信息化教育中自然教育思想的贯彻.被引次数:1作者:张喜艳.教育技术学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社区信息化教育中的学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樊保军.教育技术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3.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教学研究.被引次数:15作者:谢丽红.教育技术学上海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4.信息化教

12、育中的知识管理.被引次数:13作者:孙永丽.课程与教学论曲阜师范大学2004(学位年度)5.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被引次数:11作者:胡波.教育技术学山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6.论知识管理在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被引次数:13作者:陶彦玲.教育技术学西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7.“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历程及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研究.作者:张静.高等教育学厦门大学2012(学位年度)8.浙江省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维修项目管理研究.作者:高静莎.教育技术学浙江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9.信息化教育领域的Web信息抽取技术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邱亚娜.教育技术学天津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10.基于LAMP的高校视频拍摄制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作者:屠臻.软件工程复旦大学2013(学位年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