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01053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2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氢气、碳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 H2还原 CuO CO 还原 CuO C 还原 CuO化学方程式 H2+CuO Cu + H2O CO+CuO Cu +CO2 C +2 CuO 2Cu +CO2装置图装置特点试管口略向_倾斜;通 H2 的导管伸至试管底部于 CuO 上方因 CO 有_,增加对尾气处理装置,防止 CO 污染空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反应需高温;操作步骤反应前需检验气体纯度。还原过程分四步:一通,二点,三撤,四停检查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试管;点燃;移导管,熄灭酒精灯。实验现象黑色 CuO 变成_色;试管口有_生成黑色 CuO 变成_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减少;有

2、光亮红色固体生成;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出现下列三种异常现象:事先已检验证明,通入盛 CuO 试管中的 H2是纯净的,在加热时试管中出现了爆呜声, 在试管中有亮红色物质出现时,试管底部出现破裂现象,试管中 CuO 变红后又渐渐变成黑色。试从操作和装置等方面分析出现上述现象原因?例题1、将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序号填入括号中设计意图:说明 CO具有还原性既说明 CO 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说明CO 氧化后的产物是 CO2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 CO 对空气的污染其中符合的是( )A只有 B C和 D以上都符合2、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如下:向

3、试管里通氢气 检验氢气纯度 给盛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 停止加热 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B C D3、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 CuO 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中 C、CO 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前后,C、Cu、O 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C反应都必须在高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反应导出的气体都有毒,需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4除掉空气中的氧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A使空气通过灼热的焦炭 B使空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使空气通过灼热的铜网 D将空气点燃5要除去CO 2中混有的少量CO,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 )A点燃 B通过水 C通过灼热Cu

4、O D通过澄清石灰水6有一包由氧化铜和木炭组成的黑色混合物,其质量为10克。将其置于硬质试管中加热到高温,使它们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测得固定的质量减少了22克,则原来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可能是( ) 06克 l2克 22克 20克A B C D7. 有化学反应 2M + 3C = 4Fe + 3CO2,其中物质 M 的化学式为 ,此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还原剂是 。8、下面是三套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三个实验的反应原理相似,反应条件也相似,均需在 条件下进行实验现象也有共同之处,即: (2)甲试管口部向下倾斜,其原因是 乙、丙均需将导管尾部插入澄清石灰水中,目

5、的是证明有 生成为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在装置乙中 a 处应连接 或 装置(3)从操作步骤看,甲、乙实验都有下列操作:a通气体,b停止通气体,c点燃酒精灯,d撤去酒精灯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都是 (填序号) (4)顺序写出还原氧化铜的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甲: ,乙: ,丙: 上述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写编号)9.某校在做 CO 还原 CuO 的实验时,各小组分别设计了以下四套实验装置请你从防止空气污染、节约能源的角度分析:最不理想的实验装置是 ,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是 10已知: CO+CuO CO2 +Cu 实验室用 CO 还原 CuO 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图中略去了铁架台等夹持装置)

6、(1)实验过程中,若试管 B 中的液体为澄清石灰水,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试管 B 中的液体为紫色石蕊溶液,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2)CO 通过盛 CuO 的 A 管时,仍有部分未反应而从尾气管排出,将尾气管排出的气体点燃,这样做的目的是 ;(3)当 A 管中黑色的 CuO 全部变成亮红色物质后。停止通 CO 气体和加热,撤下 A 管右端的单孔塞,不一会发现部分亮红色物质变黑了,分析造成这一实验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11.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加热氧化铜前需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 这是为了 。(2)在 A 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7、在 B 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 A 处有 _生成。(3)在 C 处观察的现象是 ,点燃尾气的目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实验结束时先撤去酒精灯 a,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其目的是 。(5)以上装置验证了一氧化碳的 性和 性。12右图,反应管中装有氧化铜,U 型干燥管中装有无水 CuSO4,广口瓶中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向反应管 A 中通入的气体可能是 H2、CO、CO 2中的一种或几种气体的混合物,试根据以下现象判断:(无水 CuSO4遇水变蓝)(1)若C中无现象,A中黑色变为红色,B中白色变为蓝色,则原气体中含有 气体。(2)若A中黑色变为红色,B中无明显现象,C中出现浑浊

8、,则原气体中含有 或 的混合气体。(3)若A中黑色变为红色,B中白色变为蓝色,C中出现浑浊,则原气体中可能是 的混合气体或 的混合气体或 的混合气体。(4)此装置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改进? 。13某同学为了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下列猜想:可能是二氧化碳;可能是一氧化碳然后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二氧化碳;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气体为一氧化碳。请你回答:(1)该同学的猜想是否严谨?若不严谨,请作补充。(2)请你对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予以评价。14将30g氧化铜和木炭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

9、质量为223g。求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15、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无色无味)是否含有 CO2和 CO。请回答下列问题:(1)A 装置中的试剂是(写名称,下同) ,B 装置中的试剂是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 C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 CO 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3)如果没有 B 装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课后习题1、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根据下图装置回答问题:(1)实验时,在点燃 C 处时,酒精灯前必须先通一会儿气体,其目的是_。(2)A 装置的作用是_,以排除对下面实验的干扰。(3)若实验时,需要

10、对尾气进行处理,则处理的方法是_。(4)若实验时观察到_现象,则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2、下图中,a 是纯净气体,b 是黑色粉末为氧化铜或炭粉或氧化铜与炭粉的混合物。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若 a 为二氧化碳气体,在 C 处无变化,d 的出口有可燃性气体导出,则 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 b 中黑色粉末为氧化铜,实验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C 处无变化,则 a 为 ,d 中的现象为 。(3)若 C 中的白色物质变为蓝色,d 中无明显现象,则 a 为 ,黑色粉末为 。(4)若 C 中的白色物质变为蓝色,d 中出现浑浊,则 a 为 ,黑色粉末为 。3、某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实

11、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 (2)实验过程中,图中 A 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B 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4、如右下图所示,X 是 CO、H 2和 CO2的一种,将 X 通入装置进行实验,(加热时,用酒精灯或喷灯),回答下列问题:(1)若 X 为 CO 时,实验过程中 A 处观察到的反应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实验时 A、B 中无反应现象,C 中出现浑浊,则 X 为 。(3)若实验过程中 B 处物质由白变蓝,则 X 为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铜还原实验的推广应用物质的鉴别与分离提纯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O 、CO、H 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通过灼热的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通过白色 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 、CO、H 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CO2,一定含有 H 和 CO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 H 和 CO ,可能含 CO D.根据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 CO 生成2、某气体可能含有 H2、CO、CO 2和 N2中的一种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