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079260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PTX 页数:113 大小:27.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pptx(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 地震波 的变化 2 两类地震波 传播速度 慢 固体 快 3 两个不连续界面 C界面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D界面 横波完全消失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4 三大圈层 5 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包括 和上地幔顶部 以上 莫霍界面 增加 古登堡界面 下降 地壳 D 外核 内核 地壳 软流层 易错提示 地壳厚度不均 陆地地壳厚 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 高原 山地地壳厚 平原 盆地地壳薄 2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存环境 大气 岩石 大气 氧 水 连续但不规则 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回

2、忆下列知识 1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 B变质岩 C D侵入型岩浆岩 E 2 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填数码 沉积岩 岩浆 喷出型岩浆岩 3 写出下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 其中丙为沉积岩 甲为 乙为 丁为 侵蚀 搬运 和固结成岩作用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作用 风化 堆积 重熔再生 变质作用 三 内力作用读 板块分布图 回忆下列知识 1 补全图1中板块的名称 A B C 2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1 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 板块与非洲板块的 边界 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 2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区处

3、于板块 处 地壳比较活跃 多 3 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 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 地壳比较稳定 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 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 板块和 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 3 由图2可知 海沟属于 边界 海岭属于 边界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 消亡 非洲 生长 交界 火山 地震 内部 太平洋 南极洲 消亡 生长 四 外力作用读下图 回答问题 1 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是 太阳辐射能 2 表现形式及作用 生物 崩解 冰川 地表岩石 风化产物 侵蚀 流水 风化或侵蚀 堆积地貌 特别提醒内 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 1 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

4、低不平 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2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 外力作用也可能占优势 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易错提示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均为流水作用 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 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考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循环示意图判读 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五 例1 2013 上海地理 5 6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 回答 1 2 题 1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 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 温度升高 压力降低B 温度降

5、低 压力升高C 温度升高 压力升高D 温度降低 压力降低 2 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 B C D 尝试自解 1 2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 C 2 C 箭头 岩石 指向 1 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周而复始 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3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 巧用岩浆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2 巧用箭头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大致

6、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岩浆 三进一出 岩浆岩 一进三出 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3 巧用辅助性信息 沉积物 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 是通过外力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 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 是通过外力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实现的 化石和岩层 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 地层 的岩石为沉积岩 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 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 是变质岩 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1 下图中 为沉积岩 为岩浆岩 读图 完成 1 2 题 1 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 B C D 2 若 为石灰岩 则 与 接触地带易形成 A 花岗岩B 大理岩C 页岩D 砾岩

7、 解析第 1 题 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形成 上面的后形成 则 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岩浆岩穿过了 岩层 则 形成年代更晚 岩浆岩穿过了 岩层 说明 形成年代晚于 故C项正确 第 2 题 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 故岩浆运动过程中 会使接触带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 1 C 2 B 2 2018 杭州模拟 杭州西湖的题名石之前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后经风雨打磨变得更加圆润光滑 杭州西湖一带曾出现过强烈的火山喷发 至今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 还存在着一条火山通道的遗迹 读地壳物质循环图 回答 1 2 题 1 杭州西湖题名石与宝石山的岩石类型是 A 乙 甲B 丙 甲C 甲 丙D 乙 丙

8、 2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丙一定是片麻岩B 可能是外力作用C 甲类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D 是重熔再生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题名石与宝石山分别属于沉积岩与岩浆岩 图中 丙为岩浆 甲为岩浆岩 乙为沉积岩 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为冷却凝固 为外力作用 为变质作用 为重熔再生 答案 1 A 2 D 素养一区域认识 地球的圈层结构1 2010 江苏地理 2 2010年3月以来 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B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C 水圈 生物圈

9、 大气圈 岩石圈D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大气圈 解析火山灰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后经搬运 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故迁移的起始圈层是大气圈 终了圈层是岩石圈 正确选项为A项 答案A 素养二综合思维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2 2018 北京文综 4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 回答下题 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读图可知 甲表示花岗岩 是来自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 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 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 断层顶部的砂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

10、 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 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乙处岩层为石灰岩 远离地面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 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 丙处的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综上可知 选项C正确 答案C 3 2018 天津文综 3 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题 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 造成甲 乙 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年降水量的差异B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 植被覆盖率不同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结合图例可知 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 质地坚硬不易侵蚀 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 位于向斜外侧 受张力易被侵蚀 丙地对应的地下岩

11、石为石灰岩 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 形成喀斯特地貌 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 D对 甲 乙 丙三地相距较近 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 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 A错 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 甲 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 B错 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 且甲 乙 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 C错 答案D 素养三综合思维 地球圈层的联系4 2016 江苏地理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 题 双选 1 关于图中 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正确的是 A 指化学沉积作用B 指搬运作用C 指成岩作用D 指火山喷发作用 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

12、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第 1 题 结合图示可知 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 应为化学沉积作用 由变质岩指向土壤 沉积物 应为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等作用 由土壤 沉积物指向沉积岩 应为固结成岩作用 由岩浆指向大气圈 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第 2 题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排放大量的CO2所致 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 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1 AD 2 AC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例2 20

13、16 北京文综 4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 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A 为褶皱山B 由沉积岩构成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 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D 火山岛 降低 1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 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2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3 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 特别提醒 1 澳大利亚 南亚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斯里兰卡岛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 冰岛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14、大西洋 S 形海岭上 生长边界 3 新西兰南 北二岛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4 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019 江苏信息卷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 回答 1 3 题 1 右图中板块共有 A 1块B 2块C 3块D 4块 2 右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 冰岛B 非洲东部C 太平洋西岸D 大西洋西岸 3 以下地貌单元中 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A 喜马拉雅山B 马里亚纳海沟C 日本岛弧D 安第斯山脉 解析第 1 题 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第

15、2 题 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 属于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 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第 3 题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答案 1 C 2 C 3 A 素养一综合思维 地壳运动对地貌影响1 2018 全国卷 6 7 贝加尔湖 下图 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 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 1 2 题 1 贝加尔湖形成于 A 地壳断陷集水B 火山口集水C 河流改道D 滑坡阻断河流 2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 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说明 A 湖区降水量加大B 入湖径流

16、增多C 湖盆在加深D 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第 1 题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且深度还在加大 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 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 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 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 图中信息均不符合 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 第 2 题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 若入湖径流增多 则输沙量增大 入湖泥沙增多 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 湖泊变浅 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 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量少 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 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 湖盆在加深 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 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答案 1 A 2 C 2 2018 海南地理 14 15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 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 1 2 题 1 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B 岩层褶皱C 风沙侵蚀D 岩层断裂 2 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 喷发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