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戏曲艺术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00475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戏曲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广西戏曲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广西戏曲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广西戏曲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广西戏曲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戏曲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戏曲艺术(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 西 戏 曲 艺 术,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最为隆重。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节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节,每年11月在南宁市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民歌艺术爱好者。,地方曲艺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广西鱼鼓、铜鼓音乐等,彩 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的由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

2、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刘三姐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摻鲾。,发源于明末清初的彩调,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一门“快乐的剧种”,彩调在广西城乡流传甚广,毗邻的粤、湘、滇、黔等省的边境地区也有踪迹。

3、在桂北一带称为“彩灯”、“调子戏”、“采茶戏”、“耍牡丹”;左、右江一带则称“大采茶”、“咿嗬嗨”,至1955年统称为“彩调”。彩调是最能体现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剧种之一,多演出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等贴近生活的内容。彩扇、彩帕、彩带俗称彩调“三件宝”,其中的彩扇更是“万能”道具。,彩调的艺术特色,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

4、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表现形式,彩调剧的表演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由于彩调演出的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载歌载舞的36出江湖调,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

5、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 “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彩调的矮步扇花,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亮相,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角色行当,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 三大行当。,生行,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出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

6、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旦行,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 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

7、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 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丑行,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

8、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3月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传承基地揭牌仪式暨彩调展示厅开展仪式在广西南宁市举行,在民间被誉为“快乐剧种”的彩调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彩调展示厅内,展出了“中国彩调简史”“广西彩调分布图”等文字资料,而

9、已有年历史的彩调打击乐器、购于清同治九年用于彩调伴奏的小扬琴、彩调“黄皮书”等珍贵实物和照片更是引人注目。,3月28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传承基地揭牌暨彩调展示厅开展仪式在广西彩调剧团隆重举行。自治区文化厅常务副厅长李民胜,副厅长唐正柱、覃溥,纪检组长李晓泉,副巡视员马红英、任保胜出席。,刘三姐歌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它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均意义重大,2006年,刘三姐歌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三姐歌谣源出宜州,但在广西、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展示了壮族歌谣文化的艺术魅力。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爱情歌、仪式歌、秘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具有以歌代言的特色,其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民族特色鲜明。,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能唱,被视为“神女”。他与同村的卖柴歌手李小牛相爱。财主莫怀仁以触犯礼教之名,把他俩捆绑扔下河里,李被淹死,三姐飘到柳州,被老渔人救起,并收为义女。后来,刘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唱出了名,莫又请来三个歌手与刘三姐赛歌,大败而归。莫恼羞成怒,叫打手把刘三姐捆绑装进猪笼,沉入河底。三姐死后,人们在她坟前供祭两条大鲤鱼,祭间坟墓裂开,三姐跳出来骑着一条鲤鱼上了天,另一条鲤鱼变成

11、了“鱼峰山”。目前山上有刘山姐汉白玉雕像,洞内塑有男女对歌群雕。,1960年故事片刘三姐成为中国历史上首部音乐风光红色经典获得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最佳音乐 、最佳美术 奖1960版刘三姐经典电影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留给世人最深刻;最难忘;最怀念;最优秀的巅峰之作,寻找刘三姐取景于广西桂林、宜州、罗城等地,“将广西的美丽全部囊括其中,一网打尽”。不仅体现了广西民族和谐团结,亦是内地少见的歌舞片。,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刘

12、三姐歌谣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方式的杰出性、扎根社区人文传统的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序列的完整性、歌谣种类的多样性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传播的广泛性与影响的深远性等特征。 但是随着壮族传统倚歌择配社会基础的消失,以及强势文化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刘三姐歌谣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剧,桂剧亦称桂林戏,是广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桂剧舞言为桂林官话。声腔属皮黄系统,以弹腔为主,兼有高、昆、吹、杂诸腔,旋律优美,板式多样,表演风格细腻生动。传统剧目丰富,艺技深厚。不愧祖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桂花”。,广西桂剧团是桂剧的代表剧团,组建于1953年,该团阵

13、容整齐,实力雄厚,艺术成就突出。多年来创作演出了数百出剧目,成绩斐然,并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尹羲主演的桂剧拾玉镯饮誉神州;优秀桂剧表演艺术家苏国璋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近年来,广西桂剧团更是新秀辈出。,广西桂剧梁祝剧照,桂剧秦香莲剧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 剧,壮剧,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也曾受到汉族民间艺术和戏曲的影响。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壮剧分为广西的南路壮剧、

14、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配器,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 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此外还有木鱼、小鼓、大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师公戏的蜂鼓最有特色,音色沉厚,音响如瓮瓮声。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二胡,土胡,大钹,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 谢 观 看 。,收集整理:MENGSHANSH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