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0040640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1. 日本航空工业发展简史日本航空工业创建于1910年。1931年,年产飞机不足400架。1941年年产飞机4800架,1944年达到年产飞机2.8万多架、发动机4万台的规模。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水平仅次于美、苏、德、英,居世界第位。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禁止从事航空工业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原有的航空工业企业纷纷转产非航空民用产品,航空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解除了对日本飞机的生产禁令,将占领的314个航空工厂以及包括飞机、武器研究所在内的850个旧军需工厂和机场归还给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停滞了7年之久的日本航空工业开始重建。最初只是为美军修理受损

2、飞机和生产简单的装备,后从美国获得了大量转让的技术以及改型、检修和合作生产定单,从修理走向制造。通过与美国航空工业企业结盟,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积累了具有广泛竞争意义的技术,为日本航空工业界甚至整个工业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50年的发展,“寓军于民”的日本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制造,形成了规模不大,但比较完整的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工业体系。据统计,2001年度日本航空航天工业(按24家统计企业计)从业人员为22818人(见表1),同比减少1266人,即5.3%;设备投资738亿日元(6.85亿美元),同比增加140亿日元,即23.4%;销售额为1.1844

3、万亿日元(109.9亿美元),同比减少227亿日元,即1.9%,人均销售额为5191万日元(48.17万美元);24家统计企业的税前利润为402亿日元,同比增加97亿日元,销售额利润率(税前)从上年的2.5%增加到3.4%;总资金周转率为0.7次,与母体企业相同;总资金利润率(税前利润)为2.5%,高于母体企业的1.3%。表1日本航空航天工业从业人员(单位:万人)年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从业人员2.922.902.932.732.652.522.432.452.412.28*2.41万人和2.28万人分别为2000和2001年度值表2

4、日本航空工业产值(单位:百万日元)年度航空部分飞机 发动机 相关设备 总计1990454,310155,458206,752816,5201991491,567169,435195,617856,6191992513,279175,418177,923866,6221993517,100183,392164,470864,9621994496,924177,045152,340826,4641995491,625150,634148,403790,6621996539,101172,755157,366869,2221997583,068202,907165,635951,6731998609

5、,704232,198162,9891004,8821999588,842240,621153,824983,2872000669,381225,144145,6261040,1512001617,415253,854153,9751025,2442002624,098243,832138,0031005,933*2000、2001、2002年度均为速报值2. 结构2.1 产业结构(1)日本航空工业在日本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本航空工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和军方都十分重视它的发展。1970年,日本政府将航空工业列为三大战略产业(航空、核能、信息)之一,视为能推动经济大面积

6、发展的“知识密集型”支柱产业。同年,日本军方把“开发飞机、制导武器和电子设备”作为武器装备开发的重点。80年代日本航空工业被定为新兴产业之一。1996年,航空航天领域被确定为14个“新经济增长领域”之一,也是1999年确定的16个“高速增长的技术领域”之一。航空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根据1970年以来30年的数据,技术带动效应所产生的金额7913.84億美元,是日本航空工业生产产值的 9.2倍。(2)日本航空工业形成了体系2002年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有109家正式会员,而列入生产统计的企业为24家。按产品大致分为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三类。形成了以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新明和工

7、业、石川岛播磨、JAMCO、昭和飞行机工业、日本飞行机等8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和修理企业,以及萱场(KAYABA)工业、关东航空仪表、小系制作所、岛津制作所、神钢电机、住友精密工业、帝人制机、大金工业、东京航空仪表、TOKIMEC、日本航空电子工业、三菱电机、三菱精密、横河电机、横河电子机器、横滨橡胶等16家机载设备企业为主体的航空工业生产体系。它们的业务各有侧重,型号不同、互不重复。在飞机方面,三菱重工以F-2等战斗机为主,同时生产直升机,以及运输机、民用飞机部件,也生产直升机用TS1、MG5发动机,并参与联合研制生产喷气发动机;川崎重工以直升机为主,同时生产教练机、运输机、反潜巡逻机,维修E

8、-767、E-2C预警机、C-130H运输机,也生产F-2战斗机和民用飞机部件,并参与联合研制生产喷气发动机;富士重工以教练机为主,同时生产军民用直升机、无人机和靶机,也生产F-2战斗机和其他军用飞机部件、民用飞机部件;新明和工业以水上飞机为主,也生产民用飞机部件。在发动机方面,石川岛播磨重工是主要的发动机企业,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兼业参与研制、生产航空发动机。在飞机维修方面,日本飞行机公司维修飞机,也生产军民用飞机零部件;JAMCO公司主要维修民用飞机。日本政府各省(部)和防卫厅下属的、以及各大院校的航空科研机构,加上各航空工业企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单位构成了日本完整的航空工业科研、设计、生产

9、、维修体系。(3)日本航空工业的军民结构首先,日本航空工业企业大多是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的航空航天事业部、子公司或分部。按列入统计的24家企业计,2001年度航空航天业务板块的销售金额为11844亿日元,占其母体集团公司总销售金额91595.7亿日元的12.9%,远小于非航空产品部分。四家大的航空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与比例也不大,见表3。在一个企业集团内,航空技术与非航空技术相得益彰,军民共济。表3日本大型企业集团及其航空航天事业部的销售额与比例2001年度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集团总销售额亿日元28640 11445 13625 10824航空航天销售额亿日元47161611663

10、 2329 航空航天占集团比% 16.514.14.9 21.5*三菱重工2002年度销售收入25938亿日元。其中,船舶海洋2658亿日元,占10%;发动机(发电)6462亿日元,占25%;机械、钢铁构架4187亿日元,占16%;航空航天5067亿日元,占20%;中批量产品4187亿日元,26%;其他724亿日元,占3%。其次,在从事航空业务(含航天)的事业部、子公司或分部内,只有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产品之分,而无航空与非航空产品之分。军用航空产品占主导地位,最高的1976年度曾占到总产值的89.1%,近10年的数据见表4。表4历年军民用航空产品的产值比率 %年度军用航空产品占比民用航空产品占

11、比199174.725.3199271.828.2199376.823.2199477.023.0199577.422.6199668.731.3199762.038.0199853.846.2199959.540.5200064.036.0200156.044.0* 军用航空产品份额包括日本防卫厅和美军的需求;民用航空产品份额包括日本国内和出口需求第三,日本民用航空产品产值的增长主要靠出口。飞机零部件出口额占其航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1975年度不到3%,最高的1998年度达到36%,1999年度为30%,2000年度为27%,然而产值却是增长的。(4)日本航空工业的主承包商和子承包商或供应商

12、 日本的飞机、发动机生产,主要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四家企业内。它们2001年度的销售额合计为9319亿日元,占该年度日本航空航天工业总销售额的78.7%。这四家企业是日本政府和防卫厅按机型首选的主承包商。例如,三菱重工是F-2的主承包商,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新明和工业、日本飞行机等企业都是它的子承包商,在它们之下还有成百上千的专业供应商。另一方面,在其他机型上,三菱重工也是川崎重工、新明和工业的子承包商。(5)兼并重组2002年8月27日日本飞行机公司被川崎重工兼并,成为其完全子公司。早在1970年川崎重工的资本已进入日本飞行机公司。2.2 日本航空工业的产品结构

13、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仿制美国F-86喷气式战斗机和T-33喷气教练机,自行试制T1F2中级喷气教练机;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仿制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新飞机,陆续推出了YS-11涡轮螺旋桨运输机、C-1喷气运输机,P3C反潜巡逻机、PS-1反潜机,T-2、T-4、T-5喷气教练机,BK117、UH-1J、SH-60、CH-47H直升机,F-104J、F-4EJ、F-15J战斗机、F-1支援战斗机(共生产了77架);90年代至今,采用联合设计和自行设计的方式研制生产了F-2支援战斗机和MH-2000、OH-1、S-92直升机,除继续研究研制超音速运输机、新型巡逻/运输机、多用途无

14、人飞机和小型航天飞机外,还积极与欧美航空技术先进国家合作,参股研制生产多种航空发动机。日本引进专利生产的飞机如表5、表6所示。表5引进专利生产的固定翼飞机序机种美国公司日本主承引进年生产架数说明号名称包公司(架)1 T-34比奇富士重工1953126 1953年11月装配进口的20架。随后专利生产126架。1955年10月交付专利生产的第1架。2 F-86北美三菱重工1955300 利用从F-86学到的技术,自行设计T-2教练机,再从T-2自行设计F-1支援战斗机。3 T-33洛克希德川崎重工1955210 1955年与洛克希德公司技术合作,1956年1月21日至1959年3月25日共专利生产210架。4 P2V-7 洛克希德川崎重工19571957年签订技术援助合同,专利生产活塞式P2V-7。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