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04053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讲义(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统筹分析人类活动编者按通过对全国卷地理试题的研究发现,高考题常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问题,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各种人地关系现象的评价,通过考生解答问题中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转化为看得见、触得着、可评价的真实行为。考生在分析问题时,要综合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学科思维来看待问题。站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角度分析问题,才能分析得更全,更有深度;站在个案的差异性角度分析问题,才能分析得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分析人类活动时,疏漏整体性和差异性任何一方面,分析就会有所偏颇。图解“整体性与

2、差异性思维”在分析人地关系问题中的指导作用视角一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看环境变迁知识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题示例(2018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3)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注意要求从降水

3、量与蒸发量数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乌裕尔河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量不断增大,最终降水量与蒸发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第(2)题,一题两问,一是指出扎龙湿地水中盐度的变化,二是说明变化原因。乌裕尔河属于内流河,河水不断注入湿地,带来盐分,同时,水中盐分会随着湿地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积聚,从而导致湿地水中含盐量增大。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答案(1)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

4、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2)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3)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考点师说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形成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三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5、”。一个区域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地形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其相关地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6、。(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对点训练(2018合肥模拟)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如图示意19812010年我国某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江淮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地区 D华北地区2与11月份相比,该地区12月份土壤湿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增加较明显气温降低,蒸发减

7、少农作物需水量减少风力增大,蒸发增强A BC D解析:1.D2.C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46月土壤湿度特别低,说明该时段当地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加上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只有华北地区符合,D对。第2题,12月份华北地区已经进入冬季,气温降低,蒸发减少,而农作物生长缓慢,需水量减少,对。某群岛面积12 200 km2,由数百个小岛组成。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禽鸟丰富。读图,完成34题。3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A阴凉多风的气候 B过早与大陆分离C过于单一的地形 D火山的不断喷发4群岛上禽鸟丰富得益于()A靠近大陆的位置 B流经沿岸的洋流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 D受人类活动

8、影响弱解析:3.A4.B第3题,读图可知,该群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受西北风影响,且受西风漂流影响,阴凉多风,不利于树木生长。选A。第4题,群岛四面环海,沿岸洋流带来丰富的饵料,鱼类资源丰富,适合禽鸟生存;是否靠近大陆和是否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对禽鸟生存影响不大;该群岛有城镇分布,且结合题目信息不能判断禽鸟生存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选B。知识点(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典题示例(2016全国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如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1)

9、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第(1)题,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

10、区。第(2)题,该山坡2 0003 000 m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 m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 m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答案(1)A(2)C考点师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差异性成因(2)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主要影响因素分布特点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分布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非地带性

11、分异规律:表现实例分析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由于56S65S附近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的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形成荒漠带,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自然带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我国天山等山脉的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

12、干旱地区的山麓对点训练(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解析:1.B2.B第1题,由题干信息可知,流域内水量支出中蒸发和下渗共占了30%,不产生地表径流,结合图可知,2 4003 400 m范围内是山地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植被高大,因

13、而植物的截留和蒸腾占剩余70%的水量支出中的大部分,成为小流域内占比最大的水量支出形式。第2题,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其北坡有山地针叶林分布,说明该山坡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先增多后减少,结合甲上侧分布有山地针叶林、下侧分布有半荒漠可知,由半荒漠到甲再到山地针叶林降水量不断增加,结合选项可判断该地为山地草原带。美国某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湖岸周围植被茂密,风景优美。如图是该湖泊湖水流入量、流出量的月份分配图。据此完成34题。3该湖泊平均水位最高的月份是()A3月 B6月C9月 D12月4该湖泊附近地区植被景观主要是()A针叶林 B落叶林C阔叶林 D硬叶

14、林解析:3.A4.D第3题,读图可知,3月湖水流入量等于流出量,3月之前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水位一直上升,所以3月份该湖泊平均水位最高。选A。第4题,通过湖水冬季流入量大于流出量判断,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冬季,应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为常绿硬叶林,选D。视角二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着眼于人类活动,看环境问题典题示例(2018广东六校联考)产水量是指在给定时段内,单位流域面积上所产生的河川径流量。读我国华北地区某流域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图和该流域产水量及总氮输出量变化表,完成(1)(3)题。该流域不同年份产水量及总氮输出量变化表年份199020002009产水量/亿m33.994.203.87总氮输出量/吨634571987(1)20002009年,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幅最大的是()A农田B建筑用地C草地 D林地(2)该流域产水量变化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00年产水量增多主要是由于草地面积扩大,水土保持能力增强B19902000年产水量增多主要是由于农田面积减小,下渗减弱C20002009年产水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农田面积减小,农业用水量减小D20002009年产水量减少主要是由于林地面积扩大,蒸散能力增强(3)流域总氮输出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