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2垂线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036891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2垂线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2垂线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2垂线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2垂线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2垂线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生活中的垂直现象,理解垂直定义,并能用符号表示.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程与方法:经历垂线画法,垂线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索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垂线的画法,用不同方法得到垂线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难点: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过程】一、引入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自然切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学生观察实例,

2、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通过什么特征来确定它们是垂线的?”帮助学生回忆垂直的形象(小学已接触过垂直).二、做一做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垂线的理解,明确垂线的不同画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积累了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1.请学生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垂线,学生发现用三角尺、量角器都可以来画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让两位学生各自采用一种作图工具在黑板上演示作图过程.2.引入垂直符号表示通过以上画图过程,使学生明确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当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则此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若直线AB与CD垂直,则用符号“”表示,即“ABC

3、D”,从而引出垂直的符号表示及垂足的定义.3.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用量角器验证你画出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如果是,能试着说明一下原因吗?三、想一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经历垂线的性质得出过程,体会到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通过动手测量,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垂线段最短”,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更符合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接受过程.1.过点A作l的垂线,你能作出多少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的结论,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点到直线的距离让学生量取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若干个线

4、段的长,比较这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的大小,从而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其性质“垂线段最短”.四、做一做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出三角形的高,从而进一步巩固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分别画出三个三角形AB边上的高(三个三角形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在学生的画图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五、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定义,怎样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学以致用,从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1.作一条直线l,在直线l上取一点A,在直线l外取一点B,分别经过点A.B,用三角尺或量角器作l的垂线.

5、2.如图所示,在某村庄中有一条街道,在街道的一侧有一公共汽车站,为了方便村民坐车,村委会决定修一条马路直达车站,你能设计一种方案,使得公共汽车站到街道的路程最近吗?六、课堂小结小结:以下几个方面由学生自己总结:垂线的定义及垂直的符号表示;垂线的有关性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七、课后作业1.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D=53,BOE=37,则OD与OE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答案】DOE=180-AOD-BOE=90,所以ODOE.2.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PA=4cm,PB=5cm,PC=2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A.4cmB.2cmC.小于2cmD.不大于2cm【答案】D【板书设计】一、引入二、做一做三、想一想四、做一做五、巩固练习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