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03547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检测(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 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A材料信息体现了农具耜的发展演变过程,客观上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定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具的发展而非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世界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2“种麦得

2、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故C项错误;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3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

3、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 B工商食官遭到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 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B材料“被称为素封的群体”指那些无法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后通过经商或其它劳作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地位以后的人形成的群体,故A项错误;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产生于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后,故C项错误;私商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阶级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4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

4、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5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

5、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解析:选C“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6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 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D生产

6、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而不是强调农牧业的兴旺发达,故A项错误;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而不是强调受匈奴的影响,故D项错误。7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

7、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8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

8、南移,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9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10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

9、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没有体现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丝织品劳动分工细密和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C、D两项错误。11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运河的开

10、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北方军事威胁解析:选C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经济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12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解析:选C题干主要论述城隍职掌的变化,并且在宋代城

11、隍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官方并没有压制民间文化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冥籍诸事”不属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了城隍职掌的变化,即由“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到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信仰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城隍信仰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13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解析:选A唐朝“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

12、日用品的产量明显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唐朝长途贩运贸易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14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使货币交流逐渐增多,是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不是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整体发展

13、特征,并未突出区域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货币交流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说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一直是自然经济形态,故D项错误。15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解析:选A由材料“深巷明朝卖杏花”可知商业活动打破空间的限制,故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草市,故B项错误;C项“夜市”可知打破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D

14、项强调人民的辛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解析:选B“鸿胪寺”是“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地方上的“商馆”是“招待外商”,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鸿胪寺”、各地方的“商馆”“互市监”“市舶使”等各自的职掌,可以得出唐朝时期中外文明的交流比较频繁,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枢权力体系,故C项错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开放心态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故D项错误

15、。17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结束,审美观的改变明显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A项正确。18.如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营,不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依旧属于耕织结构的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这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主体,故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