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00284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风万里缔鸥盟宋明朝与海外交往中的崇武人事略文/陈建民惠安县志载,崇武“宋时曾在此设置小兜巡检寨;元时改巡检司;明洪武 20年(1387)移巡检司于小岞,设崇武千户所,修筑城墙” “宋元丰二年(1079)朝廷増派禁军 100 名防守小兜(即祟武)水寨嘉定十二年(1219)泉州郡守真德秀在崇武重建营房 62 间,驻守士兵 310 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四月,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于恵安置崇武千户所” 。崇武镇志载, “大约在唐代后期出现汉人聚居的村落,先有小兜、大岞,随后又有溪底、峰上” “现有居民祖先最早入住在宋代中期” 。崇武,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突出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

2、素,造就了崇武、崇武人在宋明朝与海外交往过程中频频亮相。如:南宋,张显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明代,经胜官船赠送琉球国,郭祖尾授琉球长史,黄吾野诗赠琉球生。明代,陈滨率兵支援朝鲜抗日。等等。张显 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泉州历史人物载, “张显,南宋晋江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授连江县丞,因反对秦桧卖国,为岳飞鸣冤,于乾道元年(1165)被贬戍小斗(今崇武) 。在崇武他以丝绸印染为业,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卒后葬崇武,其墓是崇武现存最早的古墓。 ”“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是史学界对张显评价中的概括性评语。至于张显“以丝绸印染为业” “丝绸出口” “贡献”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记述。尽管

3、如此,也不能磨灭张显的历史贡献。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与张显密切联系的史料崇武城内潮乐村有鉴湖张氏聚居地山前,因地处莲花山南畔而得名。崇武所城志居民记, “一户张姓,祖居在城隍庙下,土名山前,其屋传系宋末建” 。后,崇武鉴湖张氏族人在山前建祠堂,名曰显公祠。崇武鉴湖张氏族谱记载, “始祖显公派出鉴湖,本府湖中延鲁公闽国御史大夫十世孙。宋乾道元年乙酉拓基山前业染” “显公封茔,在小斗烟墩南” 。 据崇武古代水井考察发现,城外凿于宋代的水井“下湖井”,是张显用于丝绸印染的作坊井。上述史料显示, 泉州历史人物中的“张显”与鉴湖张氏族谱中的“张显” ,来崇的年代、从业、墓葬的具体内容相符。张显是南宋时期

4、“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的崇武人。宋代泉州对外贸易中丝2绸出口的历史背景,也是人们必须了解的内容。中国的丝绸出口,是从汉朝开始的。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宋代泉州造船业发达,有“泉舶”之称。港口的地理便利,使泉州成为宋朝三大对外贸易主要港口(广州、宁波、泉州)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于 9601279 年间,长达 300 多年。那时丝绸是对外贸易中主要商品。到 1165 年,丝绸出口已经有了 200 年的历史。1165 年,张显被贬戍小斗(今崇武)后, “以丝绸印染为业” ,说明张显看中了丝绸出口的商业价值,把握了丝绸贸易的

5、大好时机。那时,小兜村离泉州港近在呎尺,海上交通十分便捷。无论是原材料来源,还是产品流通,都不成问题。张显“丝绸印染”的产品,无疑是通过泉州港走上“海上丝绸之路” ,销往世界各地。张显确实“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 。经胜 官船赠送琉球国郭祖尾 琉球长史贡谢之司一崇武所城志战船载, “百户经,掌勇字五十九号,四百料官船一只。此船后送琉球国中山王,差长史郭祖尾去国” 。崇武所城志管伍官百户十员又载, “第二伍经胜,直隶凤阳府临淮县人,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内授职,十二月六日到任。传至经镗,隆庆三年四月跟指挥欧阳枢大作擒斩倭功陞副千户,又至鸣枢,崇祯年间承袭恩授正千户,十七年十月回所到任” 。崇武古城水

6、关内沿着石板路往东近百米处,可见一个石楹门。石楹门只剩下门柱和门楣,门楣上镌刻“古濠旧家”四字,这就是有名的经千户府旧址。经胜,原籍安徽凤阳府临淮县。濠州,凤阳别称,因境内濠水得名。 “古濠旧家”是经千户为纪念其祖籍地而镌刻在大门额上的。经千户府第,清代迁界时被焚毁,今可从保存的遗址看到当年大厝的规制。明代,琉球是一个与中国关系密切的藩国。史载,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二十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三百余次。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被纳入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当时,船是中国与琉球友好往来的唯一交通工具。明朝的琉球航海能力相当薄弱,尚处于“缚竹为伐,不驾舟楫”的阶

7、段,更不用说造船技术了。为了确保朝贡和贸易的顺利进行,琉球国向明朝统治者要船只的事情就时有发生,明朝政府一度“赐之海船和水手” ,并“直接从福建赠送” 。因此,也就有了史书上记载的“勇字五十九号,四百料官船一只” “送琉球国中山王” 。二3明初,海军舰船多由工部下属的都水清吏司负责,其负责的造船业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直接由该司统属的南京龙江造船厂,设龙江提举司管理造船之事;二是一些地方布政司设立的造船场,由参政或参议兼管。至于沿海都司和卫城建造的战船,或由沿海驻军自行打造,或按所需物料,拨料拨款,交付地方造船场建造。生产的舰船、仿古制的有楼船、蒙冲、走舸等。自创的有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战船、一

8、百五十料战船、一百料战船、叁板船、浮桥船、四百料巡座船、快船等。 “战座船”也称“座船”,是一种舰队指挥官乘坐的海船。它又称“官船” 。 “战座船”一般为 400 料,长 8 丈6 尺 9 寸,宽 1 丈 7 尺,双桅,16 橹。龙江船厂志中的肆百料战座船图记, “船面自头至稍 8 丈 9 尺 5 寸。船底自头至叁板处 6 丈 5 寸。无板虚稍 1 丈 3 尺 5 寸。前阔 1 丈 2 尺 8 寸,深 4 尺 9 寸。中阔 1 丈 6 尺 5 寸,深 6 尺。稍阔 1 丈 2 尺 9 寸,深 7 尺” 。 (附图)另据载, “料”是重量单位,1 料=1 石=925 斤。400 料折合 3700

9、0 斤=18500 千克=185 吨另据崇武所城志战船载, “十百户所设官船十只,快船二只各编字号,在西门外西港边打造,今人呼其地为船场下” 。至此,可以明白, 明朝崇武建城后配备了不少数量的各种类型的海军舰船。其中的“官船十只” ,是在崇武本地建造的。也就是说“送琉球国中山王”的“勇字五十九号,四百料官船”是崇武城“西门外西港边打造”的。上世纪 80 年代,泉州市与浦添巿结为友好城巿,这一史实为泉州与琉球友好关系史留下一段佳话。三崇武所城志在记载中国向琉球赠船的同时,又有“差长史郭祖尾去国(琉球) ”的记载。史载,明朝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派出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他们“知书者授大夫、长史

10、,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管,为指南之备” 。这些人安置在一处叫久米村的地方居住,称为“唐营” ,后因闽人得到很多荣耀,后改称“唐荣” 。历史学者根据 琉球历代宝案不完全统计,从 14221668 年约二百五十年间,从事贡赐贸易的琉球三十六姓中的 27 个姓(含郭姓)共 824 人。另据崇武所城志文甲科明乡科中记载, “郭长发,军籍,移居文笔山麓,以惠安县学增广生领万历甲午(1594)科乡试中式第九名。累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升员外郎。 ”这段记载让我们了解,在明朝向琉球派送从事贡赐贸易人员时期,崇武城就有郭姓军籍户的存在。虽说无法考证“差长史郭祖尾去国(琉球) ”为何时何地,郭祖尾是否为崇

11、武人。但是,它证明了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史实。这部分史料记载在崇武所城志 ,不能被忽视。4黄吾野 诗赠琉球留学生又是一段中国与琉球交往的故事。读史方舆纪要琉球记述, “琉球之地,在泉州府东海岛中,亦在福州府之东北” 。古代琉球与福建关系异常密切,朝廷遣员出使琉球,或琉球派贡臣、使节来华,多是从福建出入。明代以前,琉球就与泉州有贸易往来,明洪武五年(1372)被列为15 个免于征税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因此与泉州关系尤为密切。琉球与中国建立关系后,由于仰慕中国的先进文化,曾经持续不断地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琉球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也称国学、太学)里学习的,因生源系琉球品官子弟(或品官)

12、 ,又由中国官费接待,故叫官生。一种是在琉球的贡使馆一一福州柔远驿(俗称琉球馆)里学习的,称勤学。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到明末的 250 多年间,琉球共向中国国子监派遣了至少 21 批 66 名官生。黄吾野(1524 一 1590) ,名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崇武人。他的诗、书、画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相当有名,世称“山有武夷,人有孔昭” 。黄吾野无意功名,出游在外,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除咏景抒情,还与当地的名士唱酬。明万历八年(1579) ,琉球派遣三个大臣到南京国子监学习中华先进文化。黄吾野游历南京时,与他们结识,诗酒往来,过从甚密,结下一桩异国情缘。这三位琉球留学生结束学

13、业,满载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向黄吾野辞别。那时,黄吾野酒酣耳热,欣然挥毫作诗以赠。黄吾野的诗作送琉球生返国圣教无天外,华风 自海中。三臣辞卉服,五 载入槐宫。返国君恩重,谈经汉语通。片帆看渐小,万里去无穷。托宿凭鲛客,传书 倚书童。重来应有日,临别 此心同。黄吾野的诗作于万历十三年(1585) ,时值琉球三臣来华留学 5 年届满。诗中谈及分别之际,双方依依不舍的情景。它反映了明朝与琉球友好往来的情况,是我国外交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重要诗作。这段故事曾由黄建聪先生撰文登载于泉州晚报 ,并收入惠安文化丛书 、 三耕斋文史集等书。陈滨 率兵支援朝鲜抗击日本崇武所城志明武迹记载, “陈滨,号南涯。嘉靖

14、庚申间,城陷家破,滨度不能自存,闻浙江帅募兵御倭,遂与里少议应募滨身长八尺,膂力过人,阃帅悬令5有敢衝前锋者,予金牌一面。遂大呼应命,是日三战三捷。嘉湖道陈公周宾上其功,授以千总。后领福建兵往朝鲜征彭秀吉,功陞义真守备。又累功陞北京神机营遊击将军” 。这段文章明载,陈滨“领福建兵往朝鲜征彭秀吉” 。 (注:经查阅资料“彭秀吉”应为“丰臣秀吉” 。 )一14 世纪至 17 世纪的明代中国是亚洲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它构建了以封贡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地理上朝鲜半岛同中国大陆一衣带水,唇齿相依。中国与朝鲜建立了极为亲密的关系。明朝援朝抗日,打碎日本“大国梦” (凤凰网)记述16 世纪末,日本大将丰臣秀

15、吉决心到比日本更广阔的空间施展一番。他计划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最后打到印度,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明万历十九年(1591)底,丰臣秀吉悍然派兵入侵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激烈的战事对朝鲜十分不利,国王宣祖被逼出奔。随着日军向朝鲜北部入侵,中国边境受到严重威胁。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政府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 , “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明皇神宗在短短数月之内,抽调最精锐的十万大军,出兵支援朝鲜。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 1592 年至 1598年结束。其间先后往朝鲜参战的有:万历二十年(1592

16、)七月,将领史儒率兵 2000 出征,祖祖辈辈承训率兵 3000 继后。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 4 万兵力,大举援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再次増兵援朝。统帅邢玠(兵部尚书)迫使日军退守十一月,明将陈瞒、邓子龙率领壮士 200 人,杀敌无数。经过 7 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队终于把日本侵略军驱逐出朝鲜,粉碎了丰臣秀吉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的妄想。在其它反映中国援朝抗日的文章中,还能发现更多的援战人员。如“神机营参将骆尚志” “游击将领吴惟忠” “陈滨领福建兵往朝鲜征彭(丰臣)秀吉”等。【崇武所城志】中还有“万历间,征兵救朝鲜,邑多震惊” “藉舟子渡辽”等反应 我县沿海援朝抗日的记述 。 二“领福建兵往朝鲜征彭(丰臣)秀吉”的陈滨,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崇武镇志记述:陈滨,号南涯。生卒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