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一 永城市人口、城镇化 21.永城市人口、城镇化现状 21.1永城市人文地理概况 21.2永城市城镇化概况 42.人口、城镇化特征 62.1人口特征 62.2城镇化特征 93、人口、城镇化预测 143.1人口预测 143.2城镇化预测 164、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 184.1人口发展战略 184.2、城镇化发展战略 20二、永城市产业结构发展 211、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1.1永城市目前发展总体概况 211.2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对永城市的发展定位 241.3商丘市“十一五”规划对永城的发展定位 242、产业结构发展特征 252.1 数据分析发展特征 252.2 产业结构细部发展特点 262.3 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点 293、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314、产业结构发展战略 33三、永城市人民政府规划 36永城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研究Rainbow一 永城市人口、城镇化1.永城市人口、城镇化现状1.1永城市人文地理概况永城处在东经11558′~11639′,北纬3342′~3418′之间,是河南省最东部的城市,处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处,被称为河南省的东大门,素有“豫东门户”“豫东明珠”之称。
永城交通十分便捷,东距离徐州观音机场不到50公里,北依陇海线,东傍京沪线,西临京九线,永青铁路纵贯市境连霍高速公路与永登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全境,济祁高速公路自北到南与连霍高速、永登高速成“工”字型相交,311国道和郑永省道横穿东西,永砀、永宿公路纵贯其间,郑徐高铁在永城芒山镇设永城北站沱浍河复航工程12.5期间已经开工,即将通航此外,永城市也是河南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城市、河南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河南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直管市、中国百强县(市)永城市又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永城市地下矿藏丰富,优质煤储存面积达621平方公里,精查储量达31亿吨,年开采能力已达1200万吨,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并有磁铁矿、高岭土、大理石等17种储量大,易开采,待开发的矿产资源地上物产充足,盛产80多种农业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产量最为集中,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面粉生产能力居全国县市第一,被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从图1中可以看出,商丘市处于河南省的最东方,永城市又处于商丘市的最东方,直接与江苏省和安徽省比邻永城图1 永城市区位图河南省为全国的人口大省之一,作为河南县级市的永城,永城市国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下辖23镇6乡,744个行政村,3706个自然村。
截至到2012年底,相比较2011年底人口增加约0.74万人,出生率为11.08‰,死亡率为6.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7‰,永城市目前达到总人口15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3万人,非农业人口约44万人,农业人口82万人表1 永城市历年人口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户籍人口130.1131.1131.6132.4132.9133.5134134.6135.2135.8136.4137.1常住人口133.4134.8135136.7137.7141.2143.8145.8146.7148.1149.3150.6外来人口3.33.73.44.34.87.79.811.211.512.312.913.5图2 永城市历年人口发展趋势图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永城市人口发展速度较为平缓,且户籍人口的增加幅度小于外来人口的增加幅度,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永城市的整体发展的壮大1.2永城市城镇化概况永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现在的西城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建国至1952年,永城县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9年1月至1960年底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区;1961年至1996年,隶属商丘专区。
1996年12月,永城撤县置市,永城市属商丘市代管2004年成为河南省重点扩权市,2011年6月,永城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县级市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4万,城镇化率42%,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个多亿,新修道路36条,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网络;建成了豫东综合垃圾处理厂,第四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城市功能趋于完善投资1.2亿兴建了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科技馆“四馆二中心”,投资1.17亿元在东、西城区结合部建设了体育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城市品位建成了沱滨风景带、雪枫河风景带以及体育公园,启动了生态景区为目标的东西城区间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城市环境明显改善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相继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目前,正朝着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冲刺城市化发展理论如表1所示,根据该理论能够定位出目前永城市城镇化进程所处的位置,为预测以后的城镇化率与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表2 城市化发展理论发展次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发展阶段初步城市化低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稳步发展期城镇化水平30%30—50% 50—90%90%以上城市特征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人口劳动力过剩。
工业基础比较深厚,影响力明显增强,工业产业快速扩大,工业接受大量农业人口工业产业成为城市的绝对经济支柱,城市经济的乘数效应迅速刺激第三产业发展,城市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已经不大,城市发展表现为内部人口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按照城市发展理论,永城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低速增长期,5年以后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表3 永城市城镇化率状况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城镇化率16.80%23%25.70%26%27%28.10%29.40%32.40%34.10%36.10%37.95%40.40%图3 永城市城镇化率发展趋势图2000年以来,永城市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6.8%发展到2011年的40%,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永城市面临着较好的城镇化发展条件,而且农业人口非农转移的潜力和压力都很大,且2007年至现在城镇化率也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增速发展永城市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原老城的东面,又建起了东城区,被当地人称为“新城”,东城区已初具规模,并且还正在扩展中,高高的塔吊和脚手架随处可见,永城的东城区面积目前已有47平方公里。
整个东城区主干道建设里程已达60余公里,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大格局永煤集团、神火集团500强企业的总部也设在这里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80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绿地率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6平方米占地20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坐落在市区的中心图4 永城市各城镇功能分区图2.人口、城镇化特征2.1人口特征 “十二五”期间,永城市人口发展既有一些“延续性”的平稳变化,又呈现出一些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4 2000-2011年全国、河南省、永城市历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年份全国河南省永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20026.4564.820036.0164.7320045.875.64.4420055.895.324.2120065.284.944.0420075.174.974.220085.084.994.8420094.8754.8520104.794.945.6520114.795.164.87 图5 全国、河南省、永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从上述比较来看,永城市的人口增长率近几年均比较平稳,在4‰-5‰之间变化,在2009年之前均低于全国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2010、2011这两年出现较大幅度大于全国水平。
此外,永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2年到2006年均处于递减状态,自2007年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增加,2008年、2009年、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处于平稳状态此外受人口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永城市目前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1)人口规模过大并持续增长受人口惯性增长态势的影响,我市在过去20年当中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将在我市长期并存,绝对增长量仍很可观我市人口总量最高峰值在2020年达到148.5万人后才开始逐渐回落,这样的人口发展态势,势必对我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2020年左右,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严重阻碍着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2)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结果表明,我市育龄妇女不断增长的趋势截至到2011年左右,在2011年达到峰值41万人,20--29岁的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也在此期间逐年上升,在2012年达到14.7万人后才逐渐下降庞大的育龄妇女人群以及处在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不断增加,使我市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2004--2012年生育高峰期的到来,最高峰值在2012年出生率达到16.45‰,之后,出生人数和出生率才逐年下降,但绝对量仍然不低。
在此期间,正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3)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来看,前者会带来抚养、医疗、保健、娱乐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基金会投入到老年服务中老龄化问题会带来抚养比、积累率等发展方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我市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它福利性制度,以适应我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4)劳动就业压力增大结果表明,我市劳动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有几次小的波动,但是我市劳动人口基数大、劳动人口多,虽然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劳动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会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我市长期存在,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5)人口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市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2000年“五普”时,每万人中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114人;平均每万人中具有高中人数为672人此外,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人口我市农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0.4%,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4%。
6)流动人口的无序迁移给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我市流动人口迁移量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还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