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0021373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它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轻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部门,并且比重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第二阶段,工业逐渐由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工业为中心发展,重工业比轻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逐渐占优势,称为“重工业化”过程。第三阶段,工业结构逐步“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工业化是标志一国或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长与

2、发展的必经阶段。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呢?本文对此问题探讨如下。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有丰富的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地区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条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发展很快。以贵州省为例,“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3亿元,比“八五”期间增加1.8倍。国内生产总值从“八五”期末的630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082亿元,年均增长8.7%。其中,200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年均增加10.5%。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基本实现,5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企业资产负债率从69.8%下降到

3、62.5%;4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2001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实现净赢利16.9亿元。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面临着巨大挑战。横向比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均排在全国最末位。与较发达的东部省份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市场化程度低,工业竞争力差,影响和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重要结构性指标:一是产业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二是就业结构性指标,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三是城乡结构性指标,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

4、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实施工业化?从中央西部大开发看,西部大开发的着眼点侧重于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因此,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其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为途径促进工业化。但是,在现代工业条件下,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一般采用大规模、资金技术密集方式,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类企业资金、技术门槛高,很难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低技术的乡镇企业依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东西部地域分工看,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认为,由于工业生产存在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不同生命阶段对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差异很大,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出现发

5、达地区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理应顺应这一规律,将吸收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的工业作为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重点,借助外力加快实现工业化。应该说,这一理论本身无可厚非,它应是指导欠发达地区引进外部资金、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发达地区的成熟工业或衰退工业,大多是淘汰的污染工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十分脆弱,环境容量小,让这些转移的工业不受限制的排放,很容易产生严重环境退化,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远来说得不偿失。由此可见,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不适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情,只有采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6、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然选择。二、经济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新型工业化包含三个重要内容: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三是要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本人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作出如下路径选择,必将有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1.发展制造业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加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前提。新型工业化道路

7、,必须坚持制造业的支撑地位。我国的制造业提供了90%的出口产品,40%的税收,产业工人三分之一集中在制造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同样需要制造业作为载体。2.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高新产业技术代表了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方向,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关联效用。上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的贡献率仅为22%,远低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一方面要发展和布局当今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注重发展和利用环保友好型技术,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另一方面,用新技术调整传统产业。首先,为传统产业嫁接现代文明。其次,为“夕阳产业”注入现代科技。

8、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许多依靠农业原料为基础的轻工产业。如皮革、塑料工业等,近年来,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普遍濒临关停破产而成为所谓的“夕阳产业”。3.发展信息技术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是渗透性强、倍增效益高的最活跃的科技生产力。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企业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的方式和路径,业已引起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决策方式、业务过程组合和营销手段等根本性的变革。工业化已离不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仅为10%,信息技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水平不高。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立足点

9、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具有后发优势。特别是目前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不是很严重。但一定要破除工业化发展就是要拼资源误区,于是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低,工业经济增长必须采用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无法避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破坏;二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无力防治污染,难以根本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会加剧经济欠发达地区不顾代价发展工业的冲动心理。这种传统的以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来发展工业化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如果把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被破坏和人民生活质量降低计算到经济发展成本中去,其实并不是有效率的发展,

10、而是得不偿失的一种负发展。5.加速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手段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是推动了非农就业,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先是“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然后是劳动力流动到发达的地区就业;其二是长期工业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产能和资金。因工业结构本身的调整尚未完成而出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工业增长速度放慢就是必然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寻求新的增长引擎。城市化可以说正是上述工业化发展和累积的一个结果。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地方达不到发展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也不具备一般城市发展的综合条件,但具备“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条件。以特色为出发点,围绕特色走城镇化道路,对边远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民族文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等。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