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2单元第3节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021261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2单元第3节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2单元第3节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2单元第3节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2单元第3节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2单元第3节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生态化和特色化现代城市应具备两个属性:一是生态化;二是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和谐、高效与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高效是城市生态系统在极小的范围内创造大量财富,有惊人的生产力。城市特色是城市本质的表现,是城市景观艺术和居民精神气质的统一,是城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建筑风格、市政风采、园林特色的总和。城市特色主要表现在城市的整体上,体现在街道广场、海滨湖畔、建筑群体、人海车流的连续景观上,通过极目远眺、漫步观赏、沿途浏览,给人深刻的、难忘的印

2、象。二、北京保护与现代化的矛盾在北京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保护与现代化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有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和西部的争论。后来决定放在旧城,加速了旧城的改造。60年代有拆城墙的争论。结果除保留几个典型的地段以外,把旧城墙拆了,建成二环路和地下铁道。一些牌楼、门洞的拆迁也有争论。进入80年代,北京保护与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集中反映在建筑层次上。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尤其是从前门经天安门、故宫、景山到钟鼓楼的中轴两侧,在学术界的呼吁之下,1985年北京市出台了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提出以故宫为中心,分层次由内向外控制建筑高度。1991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也把建筑高度的控制作为保护历史文化

3、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长安街、前门大街两侧和二环路内侧以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故现在的高层建筑大都在城市的边缘,形成了中央低、四周高的盆地景观或者马鞍形景观三、我国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规模的大小分类。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建国初期,中国城市只有58个,到1952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只有9个。自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数量由1979年的193个发展到1999年的6

4、68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48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05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78个。中等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小城市数量增长最快。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主要有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而目前,我国城市数目增至660多个,其中特大城市40个,大城市53个,加有建制镇2万多个。四、“健康住宅”“生态住宅”“绿色住宅”1绿色住宅:绿色住宅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因此,绿色住宅的建造应遵循生态学原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规划

5、设计、营建方式、选材用料方面按区别于传统住宅的特定要求进行。根据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研究制定的有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技术导则,衡量绿色住宅的质量大致有以下几条标准。(1)在生理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敞性;(2)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3)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4)合理的立体绿化,能有利于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的生态;(5)利用了清洁能源,降低住宅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6)富有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2生态住宅:2001年9月底,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公布了我国生态住宅的技术标准,该生态评估体系包括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和环境、室

6、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大指标,其中: 小区环境规划设计从八个方面进行评估:小区区位选址、交通、施工、绿化、空气质量、降低噪声污染、日照与采光、小区微环境。 能源和环境有四个方面内容:建筑主体节能、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采暖、空调、热水、饮食、照明系统)、可再生能源、能耗对环境的影响。 室内污染质量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热环境、室内光环境、室内声环境方面的评估,目的是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满足居住者健康舒适的要求。 小区水环境有六个指标:用水规则、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与利用、雨水利用、绿化与景观用水、节水器具和设施。达到合理规划和建设小区水环境,提供安全、卫生、有效的供水、污水处理

7、、回用系统,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改善小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材料与资源则通过使用绿色建材、就地取材、资源再利用、住宅室内装修、垃圾处理等五个指标进行评估。 上述五大指标体系都在60分以上,则可被认定为绿色生态住宅,分体系得分在80分以上者,可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单项认定。3健康住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据此定义,“健康住宅”就是指“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的住宅”。具体来说,健康住宅最低有以下几点要求:(1)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2)为满足第一点的要

8、求,尽可能不使用易散发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修材料等。(3)设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来说,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4)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5)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27 之间。(6)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之间。(7)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1000 PPM。(8)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 mg/m2。(9)噪声要小于50分贝(A)。(10)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11)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12)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13)具有足够的人

9、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14)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15)因建筑材料中含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所以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住。在此期间,要进行换气。五、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可划分为7种。1商业用地。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零售商业、批发商业和专业服务业。零售商业大都位于交通最方便,行人众多或主要道路交汇点上。专业服务业需要交通方便,商业活动频繁,但不一定接近行人众多的地区。批发业的顾客为零售商,由于需要较大空间来储存货物,占地颇多,其付租能力又不如前两者,可位于非市中心区。 2工业用地。可分为小型工场和大型工业。后者往往占地面积大,所以很难在租金或土地使用费昂贵的土地

10、上立足,其区位一般受用地的适用性、运输量与环境保护等因素所决定。小型工场生存的条件是劳动力和市场,它们比租金更为重要。小型工场的付租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主要视其产品的档次而定。仓库用地与工业用地类似,其区位也要视其储存货物的档次及用地要求而定。 3政府机关用地。政府往往是土地的支配者,在法律上它可以强行收购和征用所需要的土地,一般不考虑租金问题,而交通方便及邻近其服务对象是其主要的区位因素。 4住宅用地。几乎每一个城市超过一半的土地是作为住宅用地,由于市民必须量入而出,租金的支出不能过于庞大,而交通费支出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居住地点往往是综合考虑生活费用、居住面积、租金和交通费,假设前两者不变,

11、便只能以交通费迁就其租金。同样的居住面积,在一般的情况下,接近市中心,租金高,但可以节省交通费;而远离市中心,则可以少付租金,但要花费较多的交通费;在郊区租用的房屋,居住面积较大,但要付出的交通费用却大得多。 除了市场经济因素影响了个人决定住宅用地区位外,还有许多非市场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如居住区域的邻里关系,住宅是否由工作单位或其他房屋管理机构统一提供等。5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随着对城市生活素质和美化环境的重视,作为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的各种公园、游园等,也在城市的土地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区位因素不是付租能力或市场机制,而是通过社会对市民的关心,确定它的存在。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没有交通和公用事业用地,城市便不可能发挥其职能。可是它的性质与商业和住宅用地不同,而与休憩用地和绿化地带相似,是公共财富之一。不过它们又具有生产性质,可自负盈亏或间有盈利,如码头、飞机场和自来水厂等。7农业用地和水面。 由上可见,各种用地的区位因素是有差异的,差异愈大,各种用地之间的分化趋向愈强,这种倾向叫功能的分化。由于这种功能分化,城市某一地区只有某一种单一功能,也即形成了功能区。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也大体一致。但由于长期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城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有所不同。当前,由于我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述区位因素正开始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