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020238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95 大小: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 四年级语文(上)备课年 级四学科语文备课教师时间总课时教学内容1、老师,您好(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节。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教师事业的崇高、美好和教师工作的辛苦。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挂图 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学感悟: 9 月 10 日是教师节,你从前是如何向老师表达心意,你是如何做的?(一)合作探究 学习引导: 1、通读全文,圈画出生字词,为生字注音,难读的读音,多读几遍,难写的生字,多书空几遍。2、请注意观察生字

2、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课后“描红”。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词语的意思。(二)展示交流: 1、并且相互交流学习的方法。 2、交流理解的词语,提交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全班交流。设问导读: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这首诗分两小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相信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2、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单概括地说给同学听一听。 (二)展示交流 1、组内交流自己读书收获。2、全班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 巩固练习:本文主要讲述了_,表达了作者_ 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收集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或

3、歌曲,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品味。板书设计1、 老师,您好赞美老师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上)备课年 级四学科语文备课教师时间总课时教学内容1、老师,您好(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学生自读自悟,领悟诗意,体会诗情,探究诗歌的表现特点。3、理解本诗的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尝试创作。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温故互查:上一节课的学习,让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作者除了想表达心中深深的谢意,还想借这首诗诉说些什么呢自学感悟: 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一小节,读得流利、有感情。1、再细细地读这一节,在你认

4、为重要的词句下面作好标记。 2、读了这一节,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与组内同学交流。 3、诗中 “浸透”、“蕴含”是什么意思? 你能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吗? 你能给这句话变换一种说法吗? 教学过程设问导读:用心读第二节,在有感触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写上批注。1、“理想的丝线”、“春蚕”“甘露”“茁壮的新苗”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春晖” “朝霞”来比喻什么?“鲜花” “幸福”地开放指什么?3、从“情不自禁”这一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4、与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想法,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5、全班交流,注意相互补充。 巩固练习: 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要求仿照课文中的诗歌形式,跟亲爱的

5、老师说说心灵的话语。拓展延伸:诗歌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哪些不同,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1、老师,您好!传递知识 崇高推动时代 (感激、赞美)塑造人才 美好培育心灵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备课年 级四学科语文备课教师时间总课时教学内容2、但愿人长久(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认识二类字“辙、慰” ,认识多音字“埋” 。理解课 教学目标 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自学感悟:(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词,用笔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

6、,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2、钢笔描红,交流难写的生字。 (二)展示交流 1、同桌互读生字。2、比一比,看谁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设问导读:(一)合作探究-细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自然段序号,注意做到:不漏字,不添字, 字音正确,语句通顺。 2、默读全文,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考苏轼的情感为什么有 这样的变化? 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哪些?苏轼的情感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教学过程(二)展示交流 1、小组交流分段情况。2、看课文插图,讲一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同桌交流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4、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巩固练习:1、默写课文生

7、字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转(zhun zhun)念 各奔(bn bn)东西 眼睁睁(zhn zhng) 埋(mn mi)怨拓展延伸: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还有哪些疑惑呢?把它记在你的笔记本上。板书设计2、但愿人长久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上)备课年 级四学科语文备课教师时间总课时教学内容2、但愿人长久(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4-6 自然段。2、体会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帮助学生积累名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

8、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含义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心情的变化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温故互查:1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自学感悟: 品味课文 1-3 自然段1、自由轻声朗读 1-3 自然段,思考: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2、他与弟弟感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3、展示交流 (1)、想象中秋月圆之夜,人们共度佳节的欢乐情景。 (2)、从“心绪不宁”“手足情深”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3)、有感情朗读课文1-3 自然段。 设问导读:品味课文 4-6 自然段。1、读第 4 节, 想想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教学过程2

9、、重点理解: “无情的月亮啊, 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这么亮?” 3、展示交流: (1)说一说省略号省去了什么? (2)用埋怨的语气读读句子。 4、读5、6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苏轼的心情从“埋怨” 转为“宽慰”? 5、轻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6、展示交流: (1)用“”画出解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意思的语句。用“”画出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的语 句。(2)同桌合作朗读词、文。 7、抓住关键词句背诵 4-6 自然段。 巩固练习:理解填空: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什么?“婵娟”原指什

10、么?在词里指什么?你还知道有关月亮的诗句? 拓展延伸:古诗词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写怀乡、思亲、送别的佳句,试着写两句。板书设计心绪不宁 埋怨通情达理2、但愿人长久 转念宽慰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上)备课年 级四学科语文备课教师时间总课时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3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课件 录音 教学过程自学感悟:

11、1、从诗题来看,作者描述的是什么风景?2、“望”是什么意思?“洞庭”是什么地方?3、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4、学生尝试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5、播放磁带,让学生跟读,把握停顿,并且正音。思考:读了诗句,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6、组织交流。设问导读:1、 播放课件,引教学生观察:画面上由什么?是什么样的?看了画面,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相机引导理解诗句含义。教学过程A、诗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B、“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C、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比喻?D、交流诗句意思2、让我们闭上眼睛,听录

12、音想像诗的意境。3、指导朗读:现在,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把我们也带进那个美好的画面中去?巩固练习: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拓展延伸: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板书设计望洞庭刘禹锡赞美月夜洞庭美景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上)备课年 级四学科语文备课教师时间总课时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

13、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温故互查: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自学感悟: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设问导读:1、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体教学过程会诗句的意境。2、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3、交流汇报词义:半轮 影 流 夜发 向 思 君 下总结诗意 巩固练习: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 )(季节) ( )(时间)乘船远行,从( )出发,驶向( ),最后到达( ) 。 读了古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等景物。拓展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