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

上传人:大宝****b 文档编号:12000614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大都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叫“格物致知”?生: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师:你的解释来自于课文注解。老师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的,大家愿意试试吗?(学生读课文,寻找,交流。)生:我找到的短语是“实验的精神”,还有“实地实验”、“实地探察”生:我找的是句子“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生:我找的短语

2、有两个:“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师:你能够把第二个短语修改一下,与你找的第一个短语结构一致吗?生: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生:还有,“积极的探测”师:恩,“探测”!我觉得在“探测”这个词语前面除了“积极”以外,还可以找到几个修饰语,你能够试试吗?生: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师:很好,读书很仔细,你把第小节中的关键词语给找出来了。还有其他的短语或句子了吗?(学生继续浏览课文,寻找。)生:我发现第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动手”,不知道算不算?师:大家说算不算?生(合):算的。师:为什么呢?生: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靠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是不行的。师:你的理由好象来

3、自于课文?(作寻找状)生(合):第小节。(板书:重动手,戒清谈)师:同学们通过读书和思考,弄清楚了什么叫“格物致知”,下面,我们继续来读书。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许多的观点,请同学们将作者漫谈的观点找出来,做上记号。(学生读书,寻找,做记号,交流。)生:“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们需要培养

4、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师:你找的可真准确,有补充的吗?我们就一起来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这些句子虽然表述内容不同,角度不一,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你能说说这些观点中的共同点吗?(学生读这些句子,思考。)生: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论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师:这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啊。(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学们,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要论证自己的观点,都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大家

5、说说,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摆事实。师:仅仅是事实的堆砌,能够成为有说服力的文章吗?生:还要讲道理。师:对,“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一般的也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摆事实,讲道理)请大家继续读书,说说作者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生:主要摆了两个事实:一个是王阳明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师:摆这两个事实,作者有什么意图?生:举王阳明的例子,是为了论述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论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的。师:还有什么补充吗?生:还有,写了通过实验来了解竹子的性质。师:摆这个事实的目的

6、是什么呢?生:是为了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道理。师:是的,如果像王阳明老先生那样,只是面对竹子想上几天,结果除了头痛之外,将一无所获。所以,为了获得新知识,只能生(合):实地实验而得到。师:其实,作者为了引起我们当代学生对格物致知新的认识和思考,还摆了一个事实,大家能够找出来吗?生:中国学生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师: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师:哦,中国的学生要学好自然科学,就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刚才,老师注意到,你在读小节的事实的句子时,似乎漏掉了一

7、个词?生:(不好意思)恩,漏掉了一个“往往”。师:同学们认为,去掉“往往”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变化吗?生:“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往往”,说话就绝对了。师:他说的对吗?老师觉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非常重视谴词造句的,类似的用法的词语,大家还能再举几例吗?生:“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一句中的“大都”。生:“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中“最”和“唯一”。师:可见,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是论述严密的前提。(板书:语言准确严密)同学们,通过学习丁肇中教授的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

8、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希望同学们重实验,勤动手,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享受到求知的快乐。附1: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然后

9、,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

10、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二、问题研究1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

11、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2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

12、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附2:练习说明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13、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此题意在帮助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一问。让学生随意说他们各自有趣的经历,可以互相交流,彼此启发。第二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三、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

14、。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写一点心得笔记,读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关于这个练习,应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附3:教学建议一、不妨在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

15、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当然,允许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另外确立学习重点。二、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可以组织一些讨论,下列问题可供选用: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三、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附4:有关资料“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王渝生)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