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002189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导学笔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五 Word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人和释文题“人和”一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达到人和的根本方法,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孟子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在本课第一则,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全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话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有力地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有了人和就可以克服其他方面的困难。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孟子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和君王(统治者)两个

2、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孟子认为,就一般的社会成员而言,心存“仁”“礼”,凡事从严要求自己、反省自己、不与别人计较是构筑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就统治者来说,以仁爱人,以礼敬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力求身正,并且怀有推恩之心,发政施仁利民之产,就一定能达到人和而王天下。1词语理解(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_”,_ 其横逆由是也 同“_”,_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同“_”,_ 刑于寡妻 通“_”,_ 则盍反其本矣 通“_”,_ 无失其时 通“_”,_ 答案叛背叛犹尚且、还无没有型楷模,此处做动词,做榜样返返回、回归毋不要(2)一词多义轻至刑答案轻易、容易/轻便/轻视/分量不重/轻

3、轻地到/到极点通“型”,楷模,此处做动词,做榜样/惩罚(3)古今异义池非不深也古义:_今义:池塘。委而去之古义:_今义:到、往。其横逆由是也古义:_今义:表肯定判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古义:_今义:疾病。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_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仰不足以事父母古义:_今义:事情。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君子以仁存心古义:_今义:怀着某种念头;有意,故意。爱人者,人恒爱之古义:_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答案护城河。离开。这样

4、。痛恨。能够凭借。侍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居心,用心。关爱别人。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 (4)虚词归纳以答案凭借/顺承连词,相当于“然后”/用,凭2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4)礼人不答:_(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6)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7)刑于寡妻:_答案(1)名词作动词,限制(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3)名词作动词,威行(4)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5)前“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敬重;后“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6)前“幼”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幼,爱护;后“幼”形容词

5、作名词,孩子(7)通“型”,楷模,此处作动词,做榜样3特殊句式(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4)舜,人也;我,亦人也。(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6)于禽兽又何难焉?(7)其待我以横逆。(8)舜为法于天下。(9)天下可运于掌。(10)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11)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12)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13)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1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答:_答案(1)(5)判断句,(6)宾语前置句,(7)(14)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域民不以

6、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_(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译文:_(3)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译文:_(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译文:_(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译文:_(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译文:_答案(1)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假如统治者不得人心,在国家疆界内的百姓也不会帮助君王或朝廷),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2)君子把仁放在心中,把礼放在心中。(3)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心。(4)做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7、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5)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能坚持道德准则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6)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孩子。文本名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文外名句

8、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4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1.(孟子公孙丑下)2.(孟子离娄下)3.(孟子离娄上)4.(孟子梁惠王上)1结合选文第2、3则,谈谈孟子认为如何才能达到“人和”。答:_答案孟子认为:就社会成员个体来说,给人以爱和敬是十分重要的(给人以爱需要“以仁存心”,给人以敬需要“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爱互敬,不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就统治者来说,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到了这些,却得不到大家的亲近,

9、国家没治理好,或者得到无礼的回报,那就要反省自己、提高自己了。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服。这样也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孟子一直都在为君王琢磨实现人和的办法,提出过一系列相通的观念,比如“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而最重要的具体措施,则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治礼义,“驱而之善”;最终使得“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样也就达到人和了。2结合选文第4则,试分析孟子给宣王提出的达到“人和”的施政纲领有哪些。答:_答案孟子一整套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一是“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二是“谨庠序之教”。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在孟子看来,除士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也就无法讲求仁义,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已经初步接触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种进步的结论。3结合这四则选文,说说孟子的说理艺术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