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980941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

2、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

3、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

4、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主要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取得新突破 节能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全省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3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2.338吨标准煤,累计下降25.3%,高于全国同期累计下降水平(15.5%)近10个百分点

5、。20052008年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节能量1968.5万吨标准煤,工业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率达80%以上。 “两淮”煤矿洁净煤技术稳步推进。淮南煤矿已建成世界上第一座低浓度瓦斯发电站,煤矿瓦斯治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淮化集团和清华大学、中化集团共同研制的流化床甲醇转化丙烯试验装置成功运行,主要技术指标和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淮北市已着手建设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涣煤焦化工程加快实现相关技术应用,煤炭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 钢铁、水泥余热利用技术具有一定优势。马钢集团已掌握烧结余热、转炉汽化蒸汽、高炉冲渣热水等发电技术,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3万吨、减少碳排放

6、约8万吨。海螺集团利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回收技术,建立了余热利用装备成套公司和高效纯低温余热锅炉制造基地,并在海内外160多条2500t/d以上的水泥生产线上成功应用。2008年集团纯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56万kW,节煤200万吨,减排CO2约400万吨。 2、清洁能源技术具备研发实力 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水平较高。我省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的重要成果。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500W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示范电站技术成熟,正与铜陵合作建设一条0.5兆瓦的中试生产线。合肥工业大学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及装备、高效能量转换技术与装置、光伏系统专用高效配套装置等技术达到国

7、际先进水平,已在北京、新疆、西藏等地建立了光伏并网电站。中国科技大学的光热、光伏建筑系统集成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并网逆变器已经实现产业化,产品性价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生物质能技术进展较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相对成熟,已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气化技术、热解液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丰原集团掌握了秸秆原料预处理、制酶、发酵、废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已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及纤维素混合糖、柠檬酸、干酵母、木糖醇等产品,初步形成了产业化技术体系。秸秆发电项目已投产3座,在建和前期工作项目近20个。2008年,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开始在小城镇和小康村建设中应用。 核聚变技术研究地位领先。中

8、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为目标,重点研发高温等离子体物理技术和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先进裂变核能、磁约束核聚变、加速器光源和民用核技术应用研究,目前正将第四代核能系统、ADS相关的先进核能物理和技术作为重要研究方向。 3、部分新兴产业低碳技术国内领先 智能电网技术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我省在发电装备制造、输电、调度、变电和配电等领域的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系列化光伏并网发电逆变器及控制系统、大容量风力发电逆变器及控制系统、智能电网规划与可靠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分布式储能技术等技术国内领先。 电动汽车技术迈向产业化。我省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基

9、础较好,内燃机优化、电机本体设计与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等关键技术不断进步,电动汽车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奇瑞汽车率先完成混合动力BSG、ISG技术及电动汽车S18的开发,并形成批量生产。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等整车企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部分车型已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应用,国轩动力、合肥锻压等一批零部件企业相关技术不断跟进,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水平。 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应用较快。我省水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制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现拥有相关设备制造企业50余家。部分企业不断完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大力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研发与

10、应用体系。 4、农林业低碳技术基础较好 农业低碳技术具有一定基础。秸秆还田、秸秆饲料转化、畜禽粪便处理利用、有机肥快速生产及合理使用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研制、施肥减量化、施肥优化以及免耕、少耕等生态农业技术有序推进。 林业碳汇技术取得一定成果。我省在高效碳汇林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程度对森林碳循环的作用、森林碳汇的计量和监测技术等方面具有一批优势成果。通过开展科学造林、合理营林及可持续更新技术,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5、建筑、消费等领域低碳技术积极推进 建筑节能技术取得一定进展。中国科技大学在光伏建筑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我省的EPS外墙保温

11、技术起步较好。现已确定在合肥、铜陵、马鞍山、淮北等城市开展建筑能耗基本情况统计试点,有序推进建筑能耗监测技术研发。 消费领域低碳技术不断普及。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建筑一体化,鼓励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或环保购物袋,增强了消费者低碳生活意识。推进节能采购,加快推广节能灯照明、冲水阀改造等项目,促进低碳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二)突出问题 1、低碳技术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低碳技术涉及面广,我省在部分领域基础薄弱,太阳能光伏等高端产业化技术缺乏,核裂变的研发利用落后,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进展缓慢,污泥处置技术水平较低,建筑节能和能耗监测技术研发亟待加强。 2、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不够 煤炭开采、煤矿装备、煤

12、层气开发利用等关键环节技术水平较低。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石化行业矿物化石炼制、废气综合利用、合成工艺等方面技术进展缓慢。LED技术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产业化共性技术平台缺失。部分企业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但高端的发明类专利很少。 3、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 目前我省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尚未真正构建,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缺乏。 三、低碳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适当储备的原则,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产业低碳化水平和减少温室

13、气体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集成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建立低碳技术开发利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1、坚持适用急需、经济合理原则。根据省情省力,基于现有低碳技术发展水平,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优先发展先进实用低碳技术,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和培育新兴低碳产业,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 2、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应用原则。选择高耗能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推广一批重点低碳技术。培育壮大低碳技术集中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加快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低碳技术区域发

14、展体系。 3、坚持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原则。遵循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和层次,发挥低碳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着眼于中一长期发展战略,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储备,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4、坚持积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减少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依托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低碳技术。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初步建立合芜蚌滁四大低碳技术基地。全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领

15、域取得突破,低碳产业比重逐步提升。 节能减排技术。六大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水平取得重大进展,工艺流程与系统节能降耗装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余热利用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洁净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智能电网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农业、环保领域低碳技术进步显著,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基本形成。全面实施新建建筑50%的节能设计标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农业、城市废弃物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生态系统土壤碳储存,使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清洁能源技术。力争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技术国内领先,在1-2个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继续保持核聚变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开展风电关键技术研究和配套关键设备研发。国家级技术中心取得新突破,新建省级技术中心10家。清洁能源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力争实现包括天然气、煤层气在内的清洁能源利用量占全省能源总量的10%左右;优化能源结构,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建设一批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碳汇技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经营,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29%左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每公顷60立方米以上,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林业碳汇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建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