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80195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鲁科必修1 第2章第2节电解质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电解质在初步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打下理论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化合物不仅可以按组成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还可以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认识到物质在水溶液中真正的存在形式,并进一步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多角度看待物质、分析物质的习惯和视角;并逐步建立起运用“分类观”、“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意识。在新教材中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就本节内容来讲,物质在水溶液

2、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掌握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

3、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二节。整个第二

4、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做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2学情分析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

5、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电离及电解质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2难点电离及电解质

6、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这节课涉及较多基本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法上以设疑、引导、总结、归纳为主,并通过使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模拟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在学法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着观察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线,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熟悉的内容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建立新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复习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的概念。2预习第2节电解质,重点联系课本的“联想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与思考。教师准备:1教学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学案。2相关演示

7、实验器材及药品。板书设计第2节电解质一、电解质及其电离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化合物2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情景导入导入设计一实验问题引入法(探究实验)按教材图做导电性实验。请你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思考。设疑:为什么上述物质(都是化合物),有些具有导电性,而有些却不能导电?上述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导入设计二复习引入法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边板书边讲解):纯净物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

8、电解质的知识。【设计思路】实验问题引入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思考,复习引入法能较好承上启下,能实现在已知的内容基础上学习新知,便于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推进新课第2节电解质一、电解质的电离【实验探索】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思考】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知识支持】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

9、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设计思路】提供知识支持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分析。【分组讨论】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交流分享】【归纳总结】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推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设计思路】从金属导电的“已知”完成对电解质导电“未知”的认识,其实就是学法的一种顺势迁移,学生通过这样迁移式的学习,其知识结论得到了活化。【问题思考】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投影展示】教师播放NaCl

10、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设计思路】以澄清同学们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问题思考】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设计思路】提出导引性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实质的思考。【教师点拨】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并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投影展示】1.酸、碱、盐的电离HCl=HClNaOH=NaOHNaCl=NaCl【学生活动】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NO3、H2

11、SO4;KOH、Ba(OH)2;Na2CO3、CuSO4、BaCl2【讨论互动】从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入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给酸、碱、盐下定义。【教师点拨】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2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投影展示】像酸、碱、盐这些化合物,因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从化学的另一分类角度讲又叫做电解质。【投影展示】2.酸、碱、盐是电解质【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并借助对比方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实验探索】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实

12、验探索】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归纳总结】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知识应用】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设计思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潜在价值。【教师讲授】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大

13、部分盐(包括可溶性盐及BaSO4等难溶性盐)、活泼金属氧化物(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如:弱酸(CH3COOH、H2CO3、HClO、H2SO3)、弱碱NH3H2O、Al(OH)3、少数盐、H2O【知识应用】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弱电解质的是_,非电解质的是_。(1)CuSO4溶液(2)BaSO4(3)Cu(4)NH3(5)NH3H2O(6)氨水(7)SO3(8)Na2O(9)H2O(10)蔗糖(11)HClO(12)KI(13)液氯【教师讲授】3.电离方程式(1)定义: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2)写法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符号“=”表示,如NaCl=NaCl弱电解质

14、部分电离,用符号“”表示,如HClOHClO(3)书写原则: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知识应用】书写下列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的电离方程式。1Al2(SO4)32NH3H2O3H2SO44CH3COOH5NaHCO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通过酸、碱、盐溶液或熔融物的导电性实验分析,对电解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电解质是具有特定性质的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酸、碱、盐是电解质(其水溶液或熔融物能导电);酸、碱、盐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自由离子浓度大小成正比。教学反思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要充

15、分采用讲述、实验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在运用动画演示和类比迁移等方法挖掘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电解质电离”的规律,并进一步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要求学生能应用电解质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B凡是能电离的物质一定能导电C电解质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D盐酸能导电的原因是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缘故答案:C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与Cl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C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