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72992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十三)1.B解析 根据材料“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可知,明太祖立国后杀戮功臣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得出此举措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迁都北京并非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与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和效果相同,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明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不利于巩固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密折奏事制度是清朝时期的政策,故D项错误。2.C解析 据题干中“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可见台宪之官是言官,非行政官员,故A项错误;题干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并非举荐

2、人才,未提及监察官员有举荐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提及了监察官员对朝政有谏议权,故C项正确;政事的终审权由皇帝掌握,故D项错误。3.A解析 由材料“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说明宦官代行皇权,首辅对宦官谦卑,说明君主专制强化,故选A。材料中首辅对宦官态度谦卑,实际是对宦官背后的皇帝谦卑,因而不能体现皇权衰落,B项错误;明朝设立的内阁仅作为秘书机构存在,不可能取代六部的职能,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内阁首辅对宦官的态度,未体现宦官的权力情况,D项错误。4.A解析 选后妃、驸马逐渐走向平民化有利于减少

3、外戚干政等现象出现,推动官僚政治理性化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做法推动政治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做法是君主权力增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人治,故D项错误。5.C解析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章目,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6.C解析 内阁是内侍机构,更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宦官掌裁定权,故B项错误;不管是内阁还是宦官

4、专权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C项正确;宰相制度被废除也是皇权专制的结果,故D项错误。7.D解析 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官员有编制,是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宋代的中央官制是二府三司制,三司是正式机构,其长官三司使有正式编制,故B项错误;元朝的中书省是正式机构,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官员无正式编制,是为皇权服务的非正式机构,故D项正确。8.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应具备的素质,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表明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D项正确。9.C解析 题干并没有反映雍

5、正帝对法律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随意性,没有反映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故D项错误。10.C解析 书院性质不能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只是书院办学性质的不同,不能体现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比例的增加是思想控制加强的体现,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故D项错误。11.D解析 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题干未提及,故B项错误

6、;思想控制加强是题干反映的内容,此为现象,非设问所指,故C项错误;题干中“要统一思想,那么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推知雍正帝想加强思想控制,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D项正确。12.D解析 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材料“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说明蒙古经济与中原经济的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边地的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都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明前期“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蒙古军队“威逼北京”,明后期“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蒙古“不再构成边境

7、威胁”,这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13.(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共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大学士各

8、二员”反映了内阁成员人数由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明代内阁无属官(清)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典籍、中书舍人,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说明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据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与国政大学士已参与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体现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第(2)问的第一小问,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

9、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三方面思考。14.(1)廉政观:以上率下;惩贪奖廉;注重节俭;重视对清官的举荐。(答出两点即可)本质意图: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2)原因:私收火耗,滋生腐败。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任答三点即可)(3)特点:形成了严密的监察系统;重视督抚大员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作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4)树立正确的廉政观;改革弊政陋习;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持之以恒抓廉政建设。(言之有理即可)课时作业(十四)1.A解析 据材料“棉花则远销到各地,商人载米而来者”可知棉花、米等农作物成为商品,嘉定地区农产品商品化比

10、较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嘉定地区农产品商品化,未涉及农业生产的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经济的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嘉定县农产品商品化,而不是长途贩运业的繁荣,故D项错误。2.B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增多,并不能反映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原先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基本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当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时,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江南地区农家副业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并未反映

11、以“耕织分离、纺织分离”为特征的自然经济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能够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但不意味着白银就一定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3.C解析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4.D解析 根据史实和材料表格我们很容易得知,清朝初年推行的更名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

12、社会的人口增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两湖地区稻米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劳动力被吸引至商业领域,这也在客观上助推了清朝米价的上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进入19世纪,随着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出现大量白银外流的情况,银贵钱贱,致使出现米价日益上升的趋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不难得知,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只会使粮食价格日益下降而非提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C解析 棚民主要种植玉米,棚民垦殖源于土地兼并、农民生活困难,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是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棚民不恰当的垦殖活动造成山体崩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材料未

13、提及政府政策与垦殖活动的关系,故D项错误。6.A解析 据材料“明朝政府发行纸币和铜钱,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当时明朝纸币停止使用,表明传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国内市场秩序,而不是海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明朝的国内市场秩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朝的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故D项错误。7.C解析 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是在手工业领域,不是农业领域,故A项错误;大量雇农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雇农中有长工、短工、月工、日工,这

14、说明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中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8.B解析 康乾时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运载杂货和暹罗国稻米的船只减少赋税甚至不收税,说明对外贸易中重视百姓的需求,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政府是为了推动中外民间贸易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不是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9.A解析 由材料“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可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通过海外贸易达到国际经

15、济区域互补,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间经济的联系而非中国对远东贸易的控制,且表述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郑氏集团的外贸活动而非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0.D解析 题干论及清朝江南地区的土地问题,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故A项错误;商业资本控制国计民生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瓦解有两个标志,其一,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破产,造成耕、织分离,其二,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题干没有反映这两点,故C项错误;“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

16、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11.D解析 据材料“设粤、闽、浙、江海关”可知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对外开放,因此不能说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据“以图稳健增值”可知这只是官员单纯的投资行为,不涉及腐败,故B项错误;据“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只是说明设置管理机构,不是政府机构近代化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对外贸易兴盛”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给信誉好的商人代理”说明社会地位优越的官员从事地位低下的商业行为,社会价值观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12.D解析 材料“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主要是描述内容发生变化,而不是叙事方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有道德、重情重义”与理学的仁、义、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