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72982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民族交融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主干知识梳理】3.中书省门下省4.藩镇割据5.魏晋南北朝进士【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特点:三省都有长官,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省的长官与下级官员在工作上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三省是单纯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国家体制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过渡最终完成,并趋于成熟。考点二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

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不向朝廷供纳赋税,东南型藩镇向朝廷供纳赋税,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也向朝廷供纳少量赋税,因此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特别是藩镇的兵额与功能可知,藩镇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排除B项;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唐朝绝大部分藩镇官员的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袭扰、维护社会治安方

3、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同时藩镇间互相牵制,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考题2C解析 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以判断,改革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增强君权,便于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变化情况和官员晋升问题,故排除A、B两项。考题3D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对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

4、用,突出个人的才能。个人素养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科举考试考查的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相矛盾,故排除C项。考题4D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材料反映了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尚书省是权力的中心,起着沟通上下的枢纽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尚书省在行政运行中的作用,并未涉

5、及其掌握起草诏令及审核诏令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尚书省的权力,不是强调其是否阻隔了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故选D。考题5C解析 本题以三省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内容是三省内部的变化,不能体现三省六部制被废除,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故D项错误。故选C项。考题6B解析 从题干中“节度使”和“中书省”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后来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严重

6、削弱了中央集权。题干中节度使派人刺杀宰相,可见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故正确答案为B。练经典1.C解析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按照血缘门第选官,重视家谱,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隋朝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2.C解析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即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议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由皇帝的侍从机构演变为负责审议的机构,表明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

7、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故D项错误。3.D解析 据材料可知君主决策受到一定制度的制约,而不是随意独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被一般人看不起”,可以得出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故D项正确。4.A解析 “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表明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故A项正确;“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表明唐政府对边远穷困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韩愈致力于边远穷困地区的开垦荒田工作与材料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C项错误;岭南开发在唐代已

8、经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材料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D项错误。5.B解析 据材料“唐代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的情况”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减弱,而未涉及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推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以门第为选拔标准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没落,说明门阀士族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而非强调大一统局面,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中唐以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逐渐摧垮了世代荫袭

9、的士族,故D项错误。6.B解析 材料“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监察官代表的是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以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其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并不代表开明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D项,故D项错误。7.A解析 据材料“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可知,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A项正确;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与孔子“仁爱”思想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法律条文,

10、没有涉及目的,故D项错误。8.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在唐朝仍是主流思想,唐代并未否定儒家伦理纲常,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两个事例仅能反映社会上妇女改嫁现象司空见惯,改嫁并不能说明男女实现了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妇女改嫁持宽容态度,体现了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第8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主干知识梳理】1.耕耙耱曲辕犁2.灌钢秘色瓷波斯4.市令或市长广州【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

11、、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特点。2.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粮食、物资供给。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考点二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的总数量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少于黄河流域;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县城总体数量增加。【高考链接

12、突破】解考题考题1A解析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中显示,多数农户占有土地较少,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中,占有2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17.3%,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74.1%,这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下,大量农户采用小农户个体方式耕种,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均田制破坏严重,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考题2C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北方喝茶习俗的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

13、能力,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北朝时南方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朝至唐中期这一时期北人由嗜好奶制品转向饮茶,实际上是南方经济文化实力上升,逐渐影响北方社会生活习俗的表现,故C项正确。南茶北运与国家统一并无必然关联,故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说法绝对化,忽视区域差异,故排除;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应该是在南宋,而非唐代,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考题3A解析 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

14、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考题4C解析 本题以唐朝的诏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唐代”“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等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国家实行的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晚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恢复于西汉初期,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市”无关,故D项错误。考题5A解析 本题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不准设置市,后期依

15、据户口数量和市场变化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A项;材料中“不满三千户不得置市官”未体现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能置市,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练经典1.A解析 据材料“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可知政府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项错误;据材料“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反映农业土地买卖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不能说明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故D项错误。2.B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两地茶叶的种植,没有体现出其在农业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祁门和九陇从事茶叶种植的人较多,“业于茶者七八矣”“召采茶人力百余人”,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B项正确;唐朝农业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表明存在雇佣关系,但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故D项错误。3.D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唐代长江流域的治水次数多于黄河流域,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各地治水次数,不能看出治水成效,故B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唐代治水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