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965425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第八章发展经济文化(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第一节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意义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起点都很低,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对缩小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巨大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对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巩固祖国的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是缩小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在旧中国,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很低下,由于受到国内外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他们的经济和

2、文化长期停滞不前,处于极端贫困和落后的状态。例如:在经济方面,在北方,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一直处于游猎、渔猎的经济状况,尚不知农耕。在南方,独龙族、珞巴族、怒族、傈僳族、佤族和一部分苗族、瑶族等,虽然已经进入农业经济,但耕作方法十分粗犷,仍沿用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法。有一首打油诗:“一把锄头一把刀,一盒火柴山上烧,撒下种子拔拔草,玉米旱谷一把捞”就是这种耕作方法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文化教育方面,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有的少数民族,如怒族、独龙族、傈僳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还是靠刻木结绳来记事,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出门远行,来

3、往日程也以结绳记载,每走一天打一小结,以此来记天数在医疗卫生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更是落后,缺医少药,疾病丛生的现象相当普遍。建国后,党和国家一方面领导少数民族人民进行了社会改革,废除了存在于民族地区的奴隶制、农奴制和其他剥削制度,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另一方面,党和国家还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在先进民族的大力支援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经济方面,1997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达到7087亿元,比1978年增长21倍,年均递增10.9%,比全国平均增长幅度高出1.1个百

4、分点。如果与1949年的36.6亿元相比,则增长193倍。在文化教育方面,1997年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比1978年增长5.4倍,普通中专在校生增长1.2倍,中小学生增长1.2倍。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历史起点太低,基础太差,底子太薄,所以同先进的汉族地区比较起来,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这个差距还有拉长的趋势。以广西与广东的人均工业总产值为例:广西广东差额1980年221.6元389元167.4元1986年379. 1元1029.9元650.8元1993年1097.35元4186.32元3089元又以东西部最富与最穷的地区人均GDP(国

5、内生产总值)绝对差距为例:上海与贵州人均GDP之差1990年为5024元;1994年为10468元;1991年为5785元;1995年为13670元;1992年为7643元1997年为23535元。若将京、津、沪三大城市除外,广东与贵州人均GDP之差为:1990年为1685元1993年为3706元1991年为1933元1994年为4884元1992年为2566元1997年为8213元在文化教育方面,差距也是巨大的,仅以区内1983年高考上线的人数相比较为例:1983年高考上线人数比较玉林地区:2373人 百色地区:153人南宁地区、柳州地区、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合计为1580人 同年考上全国重点

6、大学的人数比较:南宁地区:170人柳州地区:54人河池地区:64人百色地区:48人 共计336人 玉林地区:386人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除了以上提到的民族地区基础差、底子薄之外,还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有关。当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是完全正确和成功的,不但沿海地区

7、很快发展起来,而且中、西部地区也在沿海带动下,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发展差距达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影响到民族关系,影响到民族团结。所以,党和国家从“九五”计划开始,就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才能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是我国各族人民最高利益的集中体现。我国少数民族迫切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迫切需要实现现代化,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迫切需要开

8、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迫切需要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我国的少数民族,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但居住的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而且物质资源十分丰富,草原、森林、未开垦的土地,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民族地区。拿我们广西来说,桂西的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例如:水电资源,我们桂西民族地区的红水河,就是闻名全国的水能资源的“富矿”。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规划在红水河修建10座大、中型的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00多亿度,目前已建成四座(恶滩、大化、岩滩、天生桥二级)。如果这十座梯级电站都建成后,它就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广西的用电需要,而且还可

9、以东送广东,西送云南、贵州,北送湖南,缓和整个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的状况,到那时,红水河电站,将成为我国强大的能源基地之一。又如:我们广西的工矿业,也主要在民族地区,著名的有合山、东罗、右江、红茂、罗城等煤炭矿区。有色金属矿产,象南丹大厂的锡矿,是我国的第二大锡都(第一是个旧市);平果的铝土矿,是全国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国家投资几十个亿,已经投产多年。桂西的林业资源,畜牧业、土特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这是民族地区的情况。我们再来看汉族地区的情况,汉族的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技术力量比较先进,但汉族的大多数都居住在不到40%的国土上,耕地十分有限,可开垦的

10、土地不多,如我们广西的玉林地区,农村的人均耕地只有0.8亩,有的地方仅有0.20.3亩。汉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也远远比不上民族地区。所以,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要把民族地区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与汉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相反,如果不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他们的参加,如果不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的物质资源,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可见,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三、是巩固国防的保证大家知道,我国有广阔的边疆,边疆

11、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居住,这些地区是我国国防的第一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使国民经济有一个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边防,而这些都离不开少数民族。全国的安定团结,全国的稳定,离不开各民族的大团结,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稳定,巩固的边防,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另外,在边疆地区,有20多个民族是跨境民族,象中越边疆的壮族、瑶族、苗族,中缅边境的傣族;中哈边境的哈萨克族,中蒙边境蒙古族,中朝边境的朝鲜族等等,这些民族都是跨境而居,彼此有亲戚关系和朋友关系,因而也彼此往来。正因为他们彼此往来,所以他们对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文

12、化状况,就自然要作比较,决定其向背。如果邻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比我们强,人民生活比我们好,外部的经济吸引力就大,就会发生边民外流的现象,我们的边疆就会动荡不安。如果我们的边疆地区搞得太差,经济和文化太落后,甚至还会给分裂主义分子有机可乘,煽动少数民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造成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相反,我们把边疆地区建设好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我们内部的经济吸引力就大,我们的边民就不致外流,那些已经外流到邻国的边民就会回归,边疆地区就比较安定,我们的边防就比较巩固。所以,我们要稳定边疆地区,要巩固边防,就必须要加速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第二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少数

13、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是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执行党中央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路线和总方针。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特殊情况,因此,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除了执行党中央制定的经济建设的总方针以外,还必须坚持以下几条方针:一、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的经济落后,是发展中国家,而少数民族地区更加落后,是落后中的落后,所以,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力帮助。但是,光有国家的帮助还不行,各少数民族也要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各少数民族自己起来,

14、用自己的双手同贫穷落后进行斗争,国家的帮助、先进民族的支援,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光有国家的帮助,没有少数民族人民的密切配合,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是搞不好的。例如:云南有个少数民族,过去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边,解放后,党和国家把他们迁到平坝居住,当地政府还派民工帮他们盖了房子、修了水利,造了水田,还专门派人帮他们种菜,办代销店等等,但是他们不习惯、也不愿意种田,后来又退回森林里边。北方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也是这样的,对这两个民族,我们党从五十年代开始,就采取全包下来的办法,国家把他们从原始森林迁至平原居住,帮助他们修建家园,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过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但是,现在看来,效果也

15、不理想。他们怪乌的儿子不行,说他比不上他的阿大(父亲)。据张正明说实行生产责任责任制后更糟糕,有些人陆陆续续退回原始森林里边,过着游猎的生活。这些情况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靠恩赐,靠救济过日子,那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不培养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树立奋发向上,跨入先进民族之林的意志,而是等待恩赐、依赖国家救济,那么给的钱再多,这个民族也是繁荣不起来的。所以,要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要使民族地区在有限的时间里,赶上和超过先进民族的发展水平,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必须要把国家的帮助、和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很好地结合起来。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过去,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的同志完全不顾民族地区的基础差、底子薄的事实,想急于求成,一步登天。1958年搞“大跃进”的时候,我们广西就有些同志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不少地方贴出“奋战二十天,实现共产主义”的大标语。这种极左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想,必然要导致象环江亩产十三万斤那样的悲剧。到了文化大革命,很多民族地区更是照搬照套汉族地区的做法,盲目乱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