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装与维护》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4651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安装与维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论文姓名: 学号: CPU 的发展与进化如今的电脑绝对不是一台放在我们桌面上的简单机器,它是有生命的,而且每台电脑的性格也不同:有的电脑性格张扬,唯恐谁忽视了它的存在这一般是发出阵阵噪音的游戏型电脑;有的体弱多病,唯唯诺诺这是主人贪图便宜而买的低质量电脑,而且经常中毒。电脑高兴的时候会为我们演奏音乐,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对你板着张脸现在的电脑为什么会如此通人性?因为它有一个聪明的大脑CPU。现在的 CPU 很聪明,但它的发展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自身也是经过了一个进化过程,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一、脚:越来越多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生物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

2、发展变化的。如果把 CPU 看成一种生物的话,那它的进化是神速的。从外观上,CPU 给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它的脚越来越多(现在 CPU 的脚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针状,一种为触点状),且不说以前直接焊在主板上的 4004,仅仅从 Pentium 4 时代开始到现在的 Core i7,脚的数量就经历了从 Socket 423Socket 478LGA 775LGA 1366 的演变。 AMD 方面也不例外,从当年和Pentium 4 对抗的雷鸟、Athlon XP 的 462 根针脚(Socket A)发展到 Socket 754,再到 Socket 939/940,到现在 940 根针脚的 AM

3、2/AM2+再到 938 根针脚的AM3,从宏观的角度来看,CPU 的脚也是一直都在往多的方向进化。脚变多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现在 CPU 里集成的晶体管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为了让 CPU 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脚的数量变多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并不是说,现在的 Core i7 有 1366 根脚,它的每根脚都有用。在每款CPU 中,在设计时都会预留一些没有任何功能的“假脚”。如果厂商想在后续的 CPU 中加入一些新指令集,那么就能用到这些“假脚”,让它发挥作用。我们也不会在升级 CPU 时,常常遇到因为 CPU 针脚改变而更换主板的问题。不过脚多也会带来一个麻烦,那就是这些伸出来的脚之间

4、会产生额外的杂乱信号,影响 CPU 工作,脚越多,这种情况就越突出。所以 Intel 干脆将这些脚“截肢”,只留下了一个个触点。这样的好处就是信号强度提高了,同时对CPU 频率的提升、良品率、生产成本的降低都有积极的作用。LGA 775 形态的脚是这些年来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直到近来 Core i7 的 LGA 1366 形态的脚出现,才又让我们发现,CPU 在“脚”方面的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从 CPU“脚”的数量看,AMD 采用 Socket 940 和 Socket AM2 接口的处理器的针脚数量都为 940 根。虽然脚的数量一样,但并不表示它们都能插在同一块主板上。这是因为 2006

5、年 5 月发布的 Socket AM2 接口的处理器与此前的Socket 940 在针脚定义以及针脚排列方面都不相同。从目前来看,AMD 还暂时没有打算在即将推出的 Socket AM3 处理器上改变 Socket AM2 时代针脚排列的位置,虽然 Socket AM3 的处理器少了两根针脚,但脚的位置不会变,可与上一代供电规范达标的主板兼容,给用户的升级提供了很大方便。二、芯:越来越多在核心方面,CPU 也以自己的方式进化着,首先是提升频率,当频率提升到一定程度后,CPU 厂商发现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发热量、耗电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为了保证 CPU 的稳定工作,厂商一直不让 CPU 的默认频率

6、超越4GHz。CPU 在性能方面的发展不能就此停止啊,怎么办,加核吧。一个核做不了的事情,就让两个核、四个核、多个核来做。在 2007 年,Intel 向大家展示了拥有万亿级运算能力的 80 个核心的 CPU(现阶段不可能将这种 CPU 投入市场中销售),这确实是非常惊人的。当主流 CPU 从单核进化到双核、四核后,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离开这些CPU 重新回到单核时代了,Vista 需要双核、看高清视频需要双核,特别是现在网站中嵌入的各种广告,没有个双核处理器,多打开些页面都会显得非常吃力。不光核的数量在进化,核的组成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可能很多朋友还记得,在 2006 年,AMD 和 Inte

7、l 为 Pentium D805/820 等处理器是不是“真”双核大打口水战。AMD 认为,所谓的多核处理器,是要封装在一起的,不能出现有几个封装“粘连”起来的情况,否则就不算是“真”的。从技术角度来看,Intel 多核处理器的进化确实也遵循着一种从“假”到“真”的过程,比如双核处理器,最开始是 1+1 的组合,后来融合成了“原生”双核;四核处理器以前的形态是“2+2”,现在也变成了“原生”四核。当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只要能带给大家更便宜的价格和更高的性能,谁又会在乎它是否原生呢?三、发热量:从低到高再到低 除了我们看得到的脚和核心数,我们能感受到的自然是 CPU 发出的热量了,以前的 C

8、PU 是连散热片都不需要的。后来发展成为在 CPU 上安装散热片,再往后是个小风扇,最后它的发热量在以 Netburst 架构的 Pentium 4 时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那时候的 Pentium 4 处理器增加了流水线的长度,并减少流水线每段分配的运算(CPU 中的流水线就好比一条汽车生产线,与其让十个人同时装配十辆汽车,不如把这十个人分开,每个人只负责装配几个部件,第一个装配完毕后交给下一个人继续装配其他部件,这样像流水一样传递,由于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变小,所以速度也就相对提升)。缺点就是当流水线变得过长后,效率反而会变低,比如已经到 20 级甚至 30 级的运算,遇到了一个错误,就得从

9、头再来过。要弥补效率的降低,只能提高处理器频率和二级缓存,从那时候起 CPU 的发热量问题就已经到了一种不得不整治的地步。一直到 2006 年的 6 月,Intel 推出了酷睿 2 架构的处理器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可以说架构的更新对发热量的影响是最大的。此外,新的制程工艺在带来性能提升的同时,也让 CPU 的发热量有所下降。在新制程方面,从Pentium 4 时代的 90nm 发展到了酷睿 2 时代的 65nm。目前,AMD 的 Phenom 和大部分采用酷睿架构的 Intel 处理器都进入了 45nm 时代。CPU 的发热量问题,已经不是我们在购买 CPU 时所要担心的问题了。如何维护计

10、算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了,电脑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电脑配件众多、质量良莠不齐、病毒感染以及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电脑的故障也频频发生,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众多的不便。因此,日常对电脑的维护以及快速排除电脑故障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对计算机寿命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计算机理想的工作温度应在 10-35,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配件的寿命,相对湿度应为 30%-80%,太高会影响配件的性能发挥,甚至引起一些配件的短路。例如天气较为潮湿时,最好每天都使用计算机或使计算机通电一段时间。有人认为使用计算机的次数少或使用的时间短,就能延长计算机寿命,这

11、是片面的观点。相反,计算机长时间不用,由于潮湿或灰尘的原因,会引起配件的损坏。当然,如果天气潮湿到了极点,比如显示器或机箱表面有水汽,这时是绝对不能给机器通电的。湿度太低易产生静电,同样对配件的使用不利。另外,空气中灰尘含量对计算机影响也较大。灰尘大,天长日久就会腐蚀各配件的电路板。所以,要经常对计算机进行除尘。计算机对电源也有要求。交流电正常的范围应在 220V10%,频率范围是50Hz5%,并且具有良好的接地系统。有可能的话,应使用 UPS 来保护计算机,使得计算机在市电中断时能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个人使用习惯对计算机的影响也很大,首先是要正常开关机,开机的顺序是,先打开外设(如打印机,扫描

12、仪等)的电源,显示器电源不与主机电源相连的,还要先打开显示器电源,然后再开主机电源。关机顺序相反,先关闭主机电源,再关闭外设电源。其道理是,尽量地减少对主机的损害,因为在主机通电的情况下,关闭外设的瞬间,对主机产生的冲击较大。关机后一段时间内,不能频繁地做开机关机的动作,因为这样对各配件的冲击很大,尤其是对硬盘的损伤更加严重。一般关机后距离下一次开机的时间,至少应有 10 秒钟。特别要注意当计算机工作时,应避免进行关机操作。如机器正在读写数据时突然关机,很可能会损坏驱动器(硬盘、软驱等) ;更不能在机器工作时搬动机器。当然,即使机器未工作时,也应尽量避免搬动机器,因为过大的振动会对硬盘一类的配

13、件造成损坏。另外,关机时必须先关闭所有的程序,再按正常的顺序退出,否则有可能损坏应用程序。安装好一台计算机后,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一般情况下,刚刚安装的机器出现硬件故障的可能性较大,机器运行一段时间后,其故障率相对降低。对于硬件故障,我们只要了解各种配件的特性及常见故障的发生,就能逐个排除各个故障。1. 接触不良的故障接触不良一般反映在各种插卡、内存、CPU 等与主板的接触不良,或电源线、数据线、音频线等的连接不良。其中各种适配卡、内存与主板接触不良的现象较为常见,通常只要更换相应的插槽位置或用沙擦胶擦一擦金手指,就可排除故障。2.未正确设置参数CMOS 参数的设置主要有硬盘、软驱、内

14、存的类型,以及口令、机器启动顺序、病毒警告开关等等。由于参数没有设置或没有正确设置,系统都会提示出错。如病毒警告开关打开,则有可能无法成功安装其它软件。3.硬件本身故障硬件出现故障,除了本身的质量问题外,也可能是负荷太大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如电源的功率不足或 CPU 超频使用等,都有可能引起机器的故障。诊断电脑故障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替换法、插拔法、最小系统法、振动敲击法、清除尘埃法、升温降温法和程序检测法等,针对不同的故障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找到故障的原因,排除电脑的故障。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手段来判断故障的位置和原因的方法。 2. 替换法 用替换相同或相近型

15、号的板卡、电源、硬盘、显示器以及外部设备等部件来判断故障。替换部件后如果故障消失,就表示被替换的部件有问题。 3. 插拔法 插拔法是判断故障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插拔板卡后观察电脑的运行状态来判断故障的所在。若拔出除 CPU、内存、显卡外的所有板卡后系统工作仍不能正常,那么故障很有可能就在主板、CPU、内存或显卡上。另外,插拔法还能解决一些如芯片、板卡与插槽接触不良所造成的故障。 提示: 主机内的大多数板卡等硬件是不能热插拔的,如果对其进行热插拔很可能会损坏硬件,所以在插拔硬件时一定要断开电源。 4. 最小系统法 电脑能运行的最小环境就是电脑的最小系统,即是电脑运行时主机内的部件最少。如果在最

16、小系统(主板上插入 CPU、内存和显卡,连接有显示器和键盘)时电脑能正常稳定运行,则故障应该发生在没有加载的部件上或有兼容性问题。 5. 振动敲击法 振动敲击法一般用于电脑中的部件有接触不良的故障,通过振动或用橡胶锤敲打特定的部件来判断故障的位置。 6. 清除尘埃法 电脑在使用的过程中易积聚灰尘,通过对电脑的清除尘埃也可能找到故障的原因,从而清除故障。 7. 升温降温法 此方法主要用于电脑在运行时,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的故障的检测。在检测时可使用电吹风对可疑部件进行升温,促使故障提前出现,从而找出故障的原因;或利用酒精对可疑部件进行降温,如故障消失,则证明此部件热稳定性差。 8. 程序检测法 通过测试卡、测试程序的诊断以及其他一些方法的诊断来判断电脑故障所在。这种方法具有判断故障快速、准确等优点,但不易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