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94489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县一测试题(含解析)第卷 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A. 1965年B. 1980年C. 2015年D. 2045年2. 未来10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A. 老龄人口增加B. 人口增加C. 人才外流严重D. 用工成本上升【答案】1. C 2. D【解析】本题组以我国劳动人口增长变化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1题详解】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劳动人口增长率,不是劳动力人口数量。2015年以前,劳动人口增长率呈正值,劳动力

2、数量一直增加,至201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0,劳动力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高值。2015年后,劳动人口增长率呈负值,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所以选C。【2题详解】从表中可知,未来10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呈负值,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可能跟不上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导致用工成本增加,选项D符合题意。未来10年,老龄人口可能会增加,总人口也可能会增加,但这些变化不是劳动人口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因此选项A、B不符合题意。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可能会对人才外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所以选D。201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继2013年实施“单独二

3、孩”政策之后,我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该政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密切关系(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大于7%,称为老龄化社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 下列与我国人口结构比较接近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4.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新增人口,其原因有()生育观念的转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抚养成本上升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A. B. C. D. 【答案】3. B 4. B【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我国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约10%,青少年0-14岁约占20%,图中丙与我国人口结构最接近,C正确。【4题详解】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和抚养

4、成本上升,很多人不愿意生二胎,因此并没出现预期的新增人口,B正确。考点:我国人口问题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完成下面小题。5. 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A. 生育率提高B. 就业率提高C. 净迁出率下降D. 人口容量下降6. 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A. 经济矿产开发B. 环境生态保护C. 政策国土开发D. 军事加强国防【答案】5. B 6. C【解析】试题分析:【5

5、题详解】读图,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减少,应是生育率下降,A错。就业人口有所增长,总人口减少,就业率提高,B对。总人口下降,可能是迁出率增加,C错。人口容量随着经济发展可能提高,D错。【6题详解】根据材料,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主导因素是政策刺激,无偿发放土地。主要目的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C对。考点:区域人口变化的特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目的。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7. 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A. 矿产资源丰富B. 科技发展水平高C. 气候条件优越

6、D. 生活消费水平低8. 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当日本处于第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A. 生产力水平B. 社会体制C. 资源(土地、水等)D. 科技水平【答案】7. B 8. C【解析】【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日本资源匮乏,A错误;日本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人口容量将减小,B错误;气候不适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C错误;科技发达,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人口的容量越大,D正确。故答案选D。【8题详解】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

7、增长的瓶颈。在第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日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故答案选A。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

8、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 阶段所代表的城市化阶段是A. 城市化初期B. 郊区城市化C. 逆城市化D. 再城市化10. 形成阶段的最主要原因是A. 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 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C. 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 轨道交通的发展【答案】9. B 10. C【解析】试题分析:【9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时期,市区向郊区逐渐扩展判断该城市是一种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故选B。【10题详解】根据图示阶段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由于市区环境恶化

9、,地价上涨,而乡村、小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原因导致的。故选C。【考点定位】城市化进程 逆城市化的原因【知识拓展】发达国家城市化:1、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2、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

10、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A. 居住区、办公区、核心商业区B. 居住区、核心商业区、办公区C. 核心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D. 办公区、核心商业区、居住区12. TOD开发模式可以()A. 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B. 降低土地利用密度C. 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D. 降低区域人口密度【答案】11. B 12. C【解析】试题分析:11题详解】A占地面积最大,为居住区;B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11、为核心商业区;C位于居住区和核心商业区之间,交通便利为办公区,B正确。【12题详解】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并不能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A错;TOD开发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与土地利用密度和人口密度关系不大,C正确,B、D错。【考点定位】城市功能分区读X、Y、Z三种不同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的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 若仅考虑收益高低,则适宜种植Z作物的区间为A. OAB. ABC. BDD. AC14. 随着市场不断变化,X、Z两作物收益相对稳定,Y作物收益变化为Y。则下列变化可能出现的是A. 农民更倾向于扩大Y的种植面积,减小X、Z的种植面积B

12、. 农民更倾向于减小Y种植面积,扩大X、Z的种植面积C. 图中A点会向右移动,B点会向左移动D. 图中A、B点会同向移动,但左右方向不定【答案】13. C 14. A【解析】本题组以三种不同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的距离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13题详解】图中表明,与X、Y作物相比,Z作物在BD段收益最高,因此,仅考虑收益高低,适宜种植Z作物的区间是BD段。OA段X作物收益最高,AB段Y作物收益最高。所以选C。【14题详解】X、Z两作物收益相对稳定,Y作物收益变化为Y,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X、Y的交点)会向O点移动(向左移动),B点(Y、Z的交点)

13、会向D点移动(向右移动),Y作物收益最高的区间大大扩展,农民为了提高收益,会倾向于扩大Y的种植面积,减小X、Z的种植面积,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产品周期理论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读日本汽车工业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国际分工形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下列关于图中各区间所代表企业类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东南亚本土企业B. 日本国内企业C. 东亚日资企业D. 中国本土企业16. 下列关于图中国际分工的解释,正确的是:A. 产品的创新度越高标准化程度越高B. 发达国家承担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C. 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

14、因素是技术含量D. 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标准化程度【答案】15. D 16. C【解析】试题分析:【15题详解】日本汽车工业国内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将生产零部件和组装主要放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因此日本国内企业科技水平最高,东亚日资企业次之,即为日本国内企业,为东亚日资企业。科技含量最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主要指按照产品要求制作零部件和组装成本的水平,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制造业水平已处于较高水平,结合各选项可知为中国本土企业,为东南亚本土企业。【16题详解】由上题结论可知,发展中国家承担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为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标准化程度和产品创新度没

15、有正比例关系,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含量。考点:本题组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由“香蕉带”演变为“金足球”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7. 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 人才向东流动B. 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C. 降低生产成本D. 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18. 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A. 增加劳动力需求B. 向东迁移研发中心C. 制约制造业发展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答案】17. C 18. D【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17题详解】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低,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降低生产成本,C对。人才没有向东流动,不是主要原因,A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