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33765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民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之三 宋明理学 第三节从中落到复兴 宋明理学 一 挑战与应战 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二 重建信仰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三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五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评价 1 儒学的困境 信仰危机 东汉 25 魏晋南北朝 220 589 隋唐 907 五代十国 960 佛 道挑战 应战儒学 探究 儒学在魏晋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动荡不安 士人对儒家思想的权威性产生怀疑佛教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世界的本源是空终极目标是涅槃 世界的本源是道终极目标是得道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与

2、教条 由于孔子本人罕言 性与天道 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伴随社会动荡不安 王朝更迭 君臣等级观念 受到质疑 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 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 儒学传统中 有一个最薄弱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 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 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 道德与政治的思路 于是 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 它就有些捉襟见肘 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回避 给思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2 三教合一 怎样对抗佛老思想 重建儒家信仰理论 闻乃有巨人名曰佛 自西来入

3、我中国 有庞眉名曰聃 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 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石介 中国论 贬低对手 完善自我 明 丁云鹏 三教图 补短 建立对世界本原研究的理论体系 扬长 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道德精神忠 孝 节 义 简化 以尽可能简化学以至圣的修养方法 完善自我 斯道也 何道也 曰 斯吾所谓道也 非向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 昌黎集 原道 道统 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 唐代韩愈作 原道 提出以 仁 义 为儒学之 道 的内容 以 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公 孔 孟 为儒家的传授谱系 并且以

4、 道统 自任 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 是儒学正宗 中国自秦以后 迄于今日 其思想之演变历程 至繁至久 要之 只为一大事因缘 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陈寅恪 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1 几个概念 宋学 是宋代新儒学的统称 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 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 理学 道学 是从宋学中衍生的一个支派 理学家是把宋学更加深邃化 抽象化了的一些学人 邓广铭以古文运动为表现形式 以怀疑传统经学为起点 以批判吸收佛老 改造董仲舒以来旧儒学为主要内容 重新排列 周易 六十四卦 试图解释宇宙规律 进而解释人类的命运 1 北宋五子 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 把人

5、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 从而为 理 生万物提供了依据 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 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开创 气学 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严格区分天 道 性 心等概念 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为 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 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仁 气 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 也可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问 天道如何 曰 只是理 理便是天道也 如何是道 于君臣 父子 兄弟 朋友 夫妇上求 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 父子间皆是理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先有理而后有物 天

6、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天地万物 人 理生万物 理生万物 遵循天理 遵循天理 息息相关 天理核心 仁 理是世界的本源 理学 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 朱子崛起南宋 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 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钱穆 朱熹的学说是中国哲学史上论证最细密 条理最清晰的哲学体系 张岱年 长沙岳麓书院 建立于北宋朱熹两度在此讲学 天下之物 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 所谓理也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 有理 便有气流行 发育

7、万物 1 本体论 理先于气 理 是世界的本源 理学核心思想 2 修养论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方法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格物 探究事物 致知 获得知识 通过探究世间万事万物 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 理 是先天存在的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最终贯通明理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理 或 真知 是否先天存在 修养的最高境界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仁 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礼记 大学 3 社会政治理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

8、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人之一心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天理即 三纲五常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存天理 灭人欲 内圣外王 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现实问题上来 而他们的精神 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或纯学术的意味 尊王 与 明道 遂为他们当时学术之两骨干 钱穆 国史大纲 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 这时出现了君臣双方所共同承认的一个原则 即皇帝必须与士大夫 共定国是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 正君心 陆九渊 1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

9、宇宙 苟此心之存 则此理自明 心之体甚大 若能尽我之心 便与天同 为学只是理会此 本体论 心 是万物的本原 心 即 理 认识论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反省内心就可得天理 2 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我的灵明 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 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 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 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 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 亦没有我的灵明 王阳明 传习录 王守仁 1472 1529 字伯安 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本体论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为天地万物

10、的主宰 良知者 孟子所谓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 不待虑而知 不待学而能 是故谓之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 知行功夫 本不可离 认识论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南宋 1175 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为学应格物致知 循序渐进 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 从本心上着力 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 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 元晦 朱熹 之意 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 九渊 九龄 之意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 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吕祖谦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理 是万物的本源 心 是万物的本源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

11、观唯心主义思想 强调 格物致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二者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学 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人们 维护专制统治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相同点 儒学 信仰危机 二程 理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关注现世实际 回避终极问题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寻理 途径 宋明理学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新 不系统 知识精英 普罗大众 1 特点 融合佛道的儒学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哲学化的儒学 2 评价 孟子曰 孔子作 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 虽成 乱臣贼子未尝惧也 必逮赵宋 而道学兴 自兹以还 乱臣贼子乃真惧尔 然而由是中国之亡也 多亡于外国 严复 贞节牌坊

12、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存天理 灭人欲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戴震 清 我翻开历史一查 每一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 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要为真理 为学术 为天下担起重担 评价消极 对维护专制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用三纲五常压制 扼杀了人们的自然需求尊卑等级 重男轻女 轻视自然科学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