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黄莉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2900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黄莉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黄莉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黄莉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黄莉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黄莉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黄莉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收获主要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简介学习时间:2013年9月23日学习地点:贵阳市教科所培训人:西安新知小学 刘岚一、品德与生活课程产生的背景品德教育的改革历程81年: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82年:教学大纲试行草案86年:正式颁布教学大纲93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出台97年: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2000:修订思品课程标准2002: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2011:再次修订课程标准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教材: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往往以德育或道德知识的逻辑来呈现,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课程:设计和编排往往

2、采取知识类课程的形态。 教学:偏重语言说教,轻视道德行为和情感体验;与儿童的家庭、社会割裂。学习:重视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条轴线 第一条儿童与自我:儿童要发展,首先要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品质、积极向上的人格意识以及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生存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第二条儿童与自然:要让儿童从身边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环境入手,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进而成为自然的关爱者和负责任的环境保护者。第三条儿童与社会: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

3、方面帮助儿童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群体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观念。三、要健康安全地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是让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分为三类:1.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劳动习惯2. 要让儿童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3. 要让儿童适应并喜欢学校的生活4、要让儿童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是让儿童逐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

4、具有“五爱”良好品德的公民奠定基础。5、“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它侧重儿童与自然、社会互动的质量和其生活本身的质量。6、品德与生活课的总目标: 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例如:一年级的第四单元“我们长大了”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由“我的身体”、“我们进步了”、“我们的成长记录”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内容连成一体能够比较全面地引领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懂得一些身体保健常识,能意识到自己在

5、学习、交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会建立并搜集整理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与同伴分享成长的快乐。“我的身体”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充分的认识,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在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使学生在渴望“快长大、快长高”这一基础上,尝试着用多种方法来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收获。在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对身高、体重等数据进行观察和记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知道自己的身体变化,并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部分身体器官的作用,懂得一些基本的保健知识,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四、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之中刘岚老师说到:生活和道德不是两张皮,应该也必须是一体的。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不是追求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让每个儿童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成为未来社会有良好品德的、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