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2734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性假设与自然辩证法张星标(405504208177) 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 经的开头四句,但我们也听说过“ 人之初,性本恶”的说法。性本善之说主要是起源于孔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孟德仁 义学说在由宋代的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和朱熹发扬光大,对整个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建构影响极大。性本恶的提出者主要是荀况,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 “人性 ”是人的生理欲望,人 为一己之私利而相互争斗,所谓恶性是人皆有之,人之为善充其量也不过是性恶的一种表现形式。战国思想家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2、,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战国思想家告不害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 “性无善无不恶,性犹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他认为,人性即人的生理本能,是人人都有的生理需求,本无所谓善恶,其善恶的分化完全取决于人的后天行为。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未善,教而后善。他把人性分为三品,上品之性有善而无恶,中品之性一般所谓之性,下品之性有恶无善。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要学会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辨证的看待问题。单从全面的角度来说,人性是善是恶就有四中分法,

3、在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前分别对这四种讨论可以做到广开言路,百花齐放的效果。孔孟用来说明人性本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是用了诡辩的手法,如果你承认他前两句是对的,那么厚两句也自然水到渠成,而前两句什么也没表达,其实就是“人性本善” 命题本身,所以我们要善用自然辩证法来揭示这种诡辩的手段。综合的看五种人性假设,其中包含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的思想。 “性本 恶” 假设 提出了存在性还可以存在本 恶的说法,较单纯的性本善有一定得历史进步性。而“ 人性有善又恶” 假设强调“ 养” 即教育在善恶变化中的作用, 这较之前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人性无善无 恶” 假设试图 从辩证

4、法的角度对人性问题给与界定。 “性三品 ”假设对“人性本善”和“ 人性本恶”两种假设进行批评继承,这和马克思批评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类似。2、经济管理的人性假设微观经济学的开篇就是关于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 假设主要认为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即人都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经济 人” 假设 ,强调经济诱惑对人的行 为的影响,凸显人的本性中的“恶性 ”与“被控制”。管理学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 假设, “社会人”假设主要认为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某一群体的一员和有归属感的社会人;人不单有物质的需求,还有社交

5、,归属,情感等社会心理需求;在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成员影响很大。马斯洛基于“需求层 次理论” 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需求层次理 论” 认为 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且只有在低 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该理论把需求按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20 世纪美国行为科学家沙因(E.H.Stein)在综合“ 经济人”,“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的基础上提出了 “复杂人”假设。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需求不同;人的动机是他原来的动机和组织交互作用的结果。与“ 经济 人 ”假设相比, “社会人”

6、假设在某种意 义上开始“发现” 人,把人和机器设备区别开,开始意 识到人的重要性,并努力从多方面考察人。这和自然辩证法的人是有能动性相符,人不单是追求利益最大大,还具备主观能动性。这种对人性的假设比“经济 人” 进了一大步,不 仅从社会层面来理解人,而且指出人除了受到自身理性因素影响,也会受非理性因素的制约。“自我实现 人” 假设 是从人的心理层面入手,是 “社会人”假设的继续和发展。 “复杂人” 假设蕴含了丰富的自然 辩证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比如它强调不同的人在不同地点时间的需求是不同的。3、佛教和基督教的人性假设最近跟宿舍一基督徒讨论佛教和基督教关于人性的假设。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

7、就是说人是一生下来就有罪。圣经中讲:“ 人有两种罪 -原罪和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个人今生所犯得罪”。在我追问为什么人一生下来就有罪的基础上,室友叫我去看摩西十诫。能解释人有罪的摩西十诫:“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 你上帝所赐予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 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念人的房屋;也不可 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 神” 格自居的。这个神能 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

8、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要注意的是: “唯我独尊”的“我 ”字,并不是单指的 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 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佛教关于人性假设是性本善,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而且佛教还认为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我个人认为基督教更偏重唯心,比如它的原罪,其实原罪只是一种罪性,还没去犯罪,这样就可以把它定义为罪?还有基督教认为人人有罪,但唯独神无罪。这种把人与神

9、分的这么开和佛教里面的人人皆可成佛截然不同。单从非理性角度,我更认同佛教的人性假设,而不相信人人都是有罪的假设。4、自然辩证法下的人性假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展开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求生存,图发展,就是有各种需求。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和更高需求的出现是人性构造的不竭动力,也是人性动态发展历程。人的两大类需求存在内在的辩证关系:低级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在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高级需求;但人的高级需求一旦稳定形成后对低级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影响强烈;人的高级需求不是满足低级需求的工具与手段,而是具有最高调节作用。【参考文献】1 原明妮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演进的哲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2 张明月经济人性化的理性反思: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3 张华 等.西方心理学人性价值理论综述A. 甘肃社会科学,1998.4 陈晓霞.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自然辩证法思考A. 现代服务,2007.5 陈春干. 用辩证唯物主义人性论指导现代企业管理A. 管理与创新,20086 摩西十诫-百度百科http:/ 佛教-百度百科http:/ 基督教-百度百科http:/ 原罪-百度百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