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19920939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目标】1.认识“想、告”等12个生字和足字旁1个偏旁;会写“会、走”等6个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积累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3.通过诵读和交流,体会“我”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偏正结构短语,能够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难点:通过诵读和交流,体会“我”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北京和新疆的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吗?你想去看看吗?(引入课题

2、)二、学习生字词。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想、广、常、壮”都含有“ang”,是后鼻音; “走”字上面是“土”,上下两竖分开写。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2.师:读完这段,你知道了什么?(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有一位新疆的孩子,他非常想去北京看升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3.出示新疆到北京的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遥远”的意思。4.师:天安门广场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你们想不想看看天安门的

3、升旗仪式?(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图片)让学生从雄伟的场面中领悟“壮观”的意思。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生活在新疆山村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仪式,那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呢?(北京的孩子想去天山看雪莲)2.小组自由讨论:为什么北京的孩子想去新疆看天山、看雪莲?二、拓展延伸,深化情感。师:北京的升旗仪式很壮观,新疆有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在我国还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啊!试着用“我多想_”说说你想去祖国的哪里看看。三、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好。1.读好感叹句:可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感叹句与

4、陈述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区别,领悟情感。2.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四、作业。 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讲给家人听听。【课文小结】这篇课文写天山深处的孩子向往北京城,北京的孩子向往天山,告诉我们:祖国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相连。【板书设计】 去北京走出天山 看升旗仪式各族人民心去天山 相连 走出北京 看雪莲 【教学反思】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虽然平日里,我们学校也有升旗仪式,但学生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国旗的感情

5、。二、抓住词语,使情感升华。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山里孩子对北京的向往,反复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时的读,是孩子们融入了山里孩子的情感的读。为了给孩子们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为孩子们有感情地讲述天安门广场升旗情景(训练有素的国旗班战士,数不胜数的观众,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强烈的画面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再读“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孩子们内心的情感积淀更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读得有滋有味。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三、情到深处语自到。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了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